窃以人之生也,皆缘妄情而有其身。有其身则有患,若无其身,患从何有?夫欲免夫患者,莫若体夫至道;欲体夫至道,莫若明夫本心。
我以为人的一生,都是因为有难了的情缘才有了这个身体。有了身体就会有祸患,如果没有身体,祸患从哪里发生?人们要想免除自己的祸患,不如用自己的身体去实践道的最高法则;想用身体去实践道的最高法则,不如恢复自己本来的天性。
故心者道之体也,道者心之用也。人能察心观性,则圆明之体自现,无为之用自成。不假施功,顿超彼岸。
因此,心性就是大道的本体,大道是心性的作用。人人如果都能观察心性状况,则圆满光明的本性自能得到体现,无为的作用也自能成就。不用借助任何方法,顿时就可以超脱到达彼岸。
此非心镜朗然,神珠廓明,则何以使诸相顿离,纤尘不染,心源自在,决定无生者哉!
这个境界如不是内心光明无染,神奇的丹珠轮廓分明,怎么能够使得诸多烦扰顿时离去,没有丝毫尘埃所染,心神得以自由逍遥,就是这样决定了长生啊!
然其明心体道之士,身不能累其性,境不能乱其真,则刀兵乌能伤,虎兕乌能害,巨焚大浸乌足为虞。
然而,那些觉悟心性体证大道的人,作为却不能连累心性,意识也不扰乱修真,则刀兵不能伤,虎兕不能害,大火大水就不足以成为忧患了。
达人心若明境,鉴而不纳,随机应物,和而不唱,故能胜物而无伤也,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。
通达这些事理的人心如明镜,察知规律而不用技巧,能随机响应事物变化,合道而行而不宣扬,所以能够制服万物而不会受到伤害啊,这就是所谓的无上至真的玄妙大道啊。
原其道本无名,圣人强名;道本无言,圣人强言耳。然则名言若寂,则时流无以识其体,而归其真。是以圣人设教立言,以显其道,故道因言而后显,言因道而返忘。
原来这个道本是没有名字,是圣人强起的名字。道本来也没有言辞,是圣人强写的言辞而已。可是名为言辞却好像很简朴,应用变化不能只是参照文体,还需要思考道的本义。因为,圣人设置教育创立言辞,是为了显示道的内涵,所以,道因为有言辞而得到体现,言辞因为表述道而源远流长。
奈何此道至妙至微,世人根性迷钝,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,故卒难了悟。黄老悲其贪着,乃以修生之术,顺其所欲,渐次导之。
怎奈这个道非常的玄妙,非常的精微,世间的人根性迷钝,因为拥有身体而怕死贪生,所以,至死也难以领悟。黄帝和老子悲悯这些人的贪恋执着,于是用修炼长生的方法,顺应人们的思想,逐渐的来进行引导。
以修生之要在金丹,金丹之要在神水华池。故《道德》、《阴符》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,盖人悦其生也。
修炼长生的重要方法就是金丹,金丹的要点就在于真汞和真铅。因此,《道德经》和《阴符经》的教育能够盛行于世,这大概是由于人们都喜欢长生啊。
然其言隐而理奥,学者虽讽诵其文,皆莫晓其意,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,纵揣量百种,终莫能着其功而成其事,岂非学者纷如牛毛,而达者乃如麟角耶?
然而,丹道修炼的言辞隐晦而且原理深奥,学习的人虽然能够背诵这些文章,都不能通晓其中的真意,如果不遇至人传授口诀,纵然揣测上百种情况,最终也不能掌握要领而成就丹道,难道不是学道者多如牛毛,而成道者如同麒麟之角吗?
伯端向己酉岁于成都遇师,授以丹法,自后三传非人,三遭祸患,皆不愈两旬,近忆师之所戒云:“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,当宜授之,余皆不许。”尔后欲解名籍,而患此道人不知信,遂撰此《悟真篇》,叙丹法本末。
伯端在己酉年于成都遇到仙师,传授给我炼丹的方法,自此以后三次传给不该传授的人,三次遭遇祸患,这些事的发生都不满两年,近来回忆仙师讲的戒规:“将来有给你解脱缰锁的人,应该适合传授与他,其余都不允许。”此后想写一个名册,又怕这个办法人们不能相信,于是撰写这本《悟真篇》,用来叙述丹道的修炼过程。
既出,而求学者凑然而来,观其意勤,心不忍拒,乃择而授之。
《悟真篇》写成推出,求学的人聚集而来,看到他们心意诚恳,内心不忍拒绝,于是就有选择的进行了传授。
然所授者,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、慷慨特达、能仁明道之士。初再罹祸患,心犹未知,竟至于三,乃省前过,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,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,则立超圣地,是以天意秘惜,不许轻传于匪人也。
然而,所传授的这些人,都没有很大的能力解危救弱,仗义利他,缺少能够行施仁义的明道之士。一开始就又遭遇了祸患,当时心中还没有明白,这样的事情竟然再三发生,于是检查前面的过失,因此知道了修丹的方法非常简易,即使愚昧或没有修养的人得到而修炼,也能立即超脱到神圣之地,所以是天意需要隐藏珍惜,不许轻易传授给行为不端正的人。
而伯端不遵师语,屡泄天机,以其有身,故每膺谴患,此天之深戒,如此之神且速,敢不恐惧克责。自今以往,当钳口结舌,虽鼎镬居前,刀剑加项,亦无复敢言矣。
伯端不遵守仙师的话语,屡泄天机,因为有身体,所以每次都受到了降下的祸患,这是天道的深刻惩戒,就是这样发生于无形而且快速,谁还敢不恐惧这种严格的责备。从今以后,应当闭口不再讲说,虽然鼎镬摆在面前,刀剑压在颈项,也不再敢说了。
此《悟真篇》中所咏大丹、药物、火候细微之旨,无不备悉,倘好事者夙有仙骨,睹之则智虑自明,可以寻文解义,岂须仆区区授之矣?
这本《悟真篇》中所讲的大丹、药物、火候细微的要旨,都已齐备,如果喜欢丹道的人有慧根,阅读了就能够开智除虑自然明白,可以顺着文字理解文意,怎么还会需要我来传授呢?
如此乃天之所赐,非仆之辄传也。其如篇末歌颂,谈见性之法,即上之所谓妙觉之道也。然无为之道,以济物为心,虽显宣秘要,终无过咎。奈何凡夫业缘有厚薄,性根有利钝,纵闻一音,纷然异见。
这就是上天的赐予,不是每次都是我在传授。就如同篇末的诗歌,谈见性的方法,那些论述就是所谓的玄妙觉悟之道啊。然而无为之道,是以救济万物为中心,虽然显示宣扬了很多秘诀要点,最终也没有过错。奈何世俗之人因缘有厚薄之分,性根有利钝之别,纵然能够有所听闻,也会议论纷纷各有不同的见解。
故释迦、文殊所演法宝,无非一乘,而听学者随量会解,自然成三乘之差。此后若有根性猛烈之士,见闻此篇,则知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,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。如其习气尚愚,则归中小之见,亦非仆之咎矣。
所以,释迦、文殊所讲解的妙法,不外乎属于相同一乘,但是听闻学习的人会依照自己的根性意会理解,自然形成了三乘的差别。此后如果有根性上乘的人,见到或听闻这篇文章,就会知道我得到的,是达摩六祖最上一乘的妙旨,可以从一句话而领悟万种方法。如果修行的人习气还很愚钝,则归于中等小等的见解,这也不是我的过错啊。
时元丰改元戊午岁(公元1078)仲夏戊寅日张伯瑞平叔再序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