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导读:道窍谈 (七)

道窍直解497阅读模式

经典导读:道窍谈 (七)

第三十一章  真心论

金丹之道,贵得真神、真气、真精,而后能成造化。然不用其真心,亦不能得此真精、真气、真神也。真心者,识念未起之前,人欲未交之会,阴气未染之萌也。

修炼金丹的方法,重在获得真神、真气、真精,然后才能成就金丹。然而,不用真心也不能获得这些真精、真气、真神啊。真心,就是在分辨的意识还没有起来之前,人的欲望还没有形成,没有被阴气污染前的意识萌动啊。

修身妙道,全在定静中下手。学人炼己未纯,惟有此着功夫,稍能济事。兵家所谓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时也。当心地偶清之际,吾则闭塞三宝,凝神调息。内想不出,外想不入。此时欲念未发,有功即效。乘识神之未用,而可以见其真神矣。乘浊气之未扰,而可以养其真气矣。乘淫精之未播,而可以待其真精矣。一心专向,致虚极而守静笃,并可以认其玄关矣。此性命双修之第一义也。真心之用,岂不妙哉?

修身的高明方法,全部在于从静、定中开始。学道的人炼己还不纯熟,只有这样来炼,稍微有些帮助。就是兵家所说的: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的时间。在心中意识偶尔清静的时候,我就塞兑垂帘,收音入耳,凝神调息。内在杂念不起,外在嘈杂不入。这时的欲望、杂念都没有发生,持续练功就能产生效果。趁着识神还没有发生作用,就可以见到真神了。趁着浊气还没有来扰乱,就可以涵养真气了。趁着淫精还没有播种,就可以留住真精了。一心一意,保持虚无、静定的持续状态,就可以知道玄关了。这是性命双修的第一要义啊,真心的用法,难道不是很妙吗?

如待有事物交接、人我应酬、笑言饮食之念,触动心机,而乃从而克制之,则内心浮动,杂念已生,吾止之而即止,幸也。苟或止之而复起,麾之而来,愈逐愈多,如逢强敌,闭目作天人之战,抚衷为糜烂之场,心败矣。

如果等到有了事物往来、社会应酬、谈笑饮食的念头,触动了内心意识,然后就克制这些杂念。如果内心浮动,杂念已生,我克制杂念而杂念能够即刻停止,那真是幸运啊。假如止念了而杂念又重新升起,蜂拥而来,越驱逐越增加,如同遇到强敌,在闭目中元神与识神不停的斗争,内心成为糜烂的场所,真心就败坏了。

可奈何?大抵初基之上,比不得尘缘久淡、对境忘情之人。顿悟虚空者,固称上智。渐悟了性者,亦非下流。学人只觅真心下手,虽炼己未到,亦可觅静入门,总要遇而勿失耳。其真心,或在平旦,或在晚间,或散于十二时中,自领之而自取之可也。

怎么办?大致刚完成筑基,比不上那些对尘缘早已看淡,对环境已能忘情的人。顿悟虚空的人,一定就是上等智慧,逐渐开悟圆满心性的,也不是下等的人。学道的人只要看准了从真心开始,虽然炼己还没有来到,也可以由入静而入门,总之,遇到这些方法就不要错过了。这个真心,或在早晨,或在晚间,或者散布于十二时辰之中,自己随时选择就可以了。

是说也,其名似创,而实未创,且有便于初学之流,亦与前古丹经融通不悖。苟如此渐造之,时时守其真,日日抱其真,无时无日,不见其真。由其渐而及其常,久久纯静,则并举炼己之功而亦包之矣,不更大欤?然则心地偶清明时,正是一派好功课、好光阴、好境界,愿人以一刻千金珍重视之也。

这种说法,这个名称好像是新的创编,其实不是新的创编,是暂时为了方便初学的人,也与以前古人的丹经契合相通、没有违背。暂且这样逐渐的修炼,时时守住真心,日日抱住真心,无时不刻,不显现真心。从这里开始逐渐成为常态,经过长时间修炼,内心越发纯粹安静,同时也巩固了炼己,这个阶段的功效也都包括在内了,这不是更好吗?那么,心地偶尔清明之时,正是最好的练功时间,很容易进入最佳功态,希望人们要一刻千金般的重视啊。

第三十二章  心神直说

心为一身之主人,神为三品之上药。惟心与神,是二是一,不可不辨也。老君曰: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。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故常遣其欲,而心自静。澄其心,而神自清,陆潜虚曰:调息之法,自调心始。凝神之法,自调息始。此圣贤仙佛之梯航,吾人入德之路也。

心作为身体的主人,神作为三品中的上乘药物。只有心与神,是二也是一,不可以不明辨啊。老君说:“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。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故常遣其欲,而心自静。澄其心,而神自清,”陆潜虚说:“调息之法,自调心始。凝神之法,自调息始。”这都是圣贤仙佛通达彼岸的慈航,是我们进入道法自然的门路。

下手学道者,必须摄念归静,行、住、坐、卧,皆在腔子里,则守静始能笃也。盖有念为妄心,无念为真心,人能收念于平日,而还其所止之地,乃能专心于临时,而坚其入定之基。圣人云: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是也。心之静者,息亦易调。心愈细,而息愈微也。息调则神归,于是而再安其神,凝于气穴之中。

开始学道的人,必须收摄杂念、归于定静,行、住、坐、卧都不离于道,就能从守静开始而能逐步深入了。以有杂念为妄心,无杂念为真心,人能够在日常收摄杂念,收摄心神,就能够专心于一时,从而坚固入定的基础。这就是圣人说的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”。心能入静了,呼吸也容易调节。心越细致,而呼吸就越发细微。呼吸调匀了神就归于本位,于是能再次安定心神,将其凝定于气穴之中。

夫心也,而又曰神。何也?盖心在绛宫,动以纷之则为念,静以收之则为心。即静心而返乎神室,则为神。神也者,无思、无虑,无为之中无不为,无用之中藏大用,此所谓三品之大药也。

这个心,又叫做:神。为什么?因为心在绛宫,动态中纷纷扰扰的就是意念,静态中能够收摄的就是心。通过静心能返回神室的,就为神。神这个东西,无思、无虑,无为之中无不为,无用之中藏大用,这就是所说的三品中的大药啊。

凝神之际,务要与息相依,毋以神逐息,毋以神运息。逐息则神散,运息则神摇。只要息息动荡,任其天然,随其自然,斯其神愈觉凝然。迨至静极而动,是神之得乎气机。是气初破鸿濛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。修道之士,乃如是有为也哉。

凝神的时候,务必要与呼吸相互依从,不要用神识追逐呼吸,不要用神识引动呼吸,追逐呼吸则神散,引动呼吸则神摇。只要呼吸运动不停,任其自然,顺其自然,这时的神就更加凝定。等到静极而动,就是神得气的时机。这时的气初破鸿濛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。修道的人,这样做就有法可依了。

第三十三章  神息妙用

神者,火也。息者,风也。欲识风火玄机,须将神息安顿。神贵含光默默,息凭真气绵绵。但安其神,不逐于息。有如炉中聚火,箱管抽风,风自扇而火愈红,火愈红而金自化。可见是风来助火,并不是火去追风矣。但其中尚有机窍,欲令风箱之气专笃而吹,必使风管逼炉,使它从消息中度去,乃能煽起炉焰,火色垂青。

神,就是火。息,就是风。想了解风与火的玄机,必须将神和呼吸安排好了。神火重在用光默默凝聚,呼吸依靠真气绵绵不断。只求安定心神,不要追求呼吸。如同在炉中点火,风箱管着吹风,风自吹而火越旺,火越旺而金自能转化。可见风是来助火的,并不是火去追求风。但其中还有玄机和窍门,想要风箱专一的持续来吹,必须使风管逼近火炉,使呼吸渐入忘息状态,才能不停的吹动炉中火焰,至到火色垂青。

学人凝神聚气,即是火熔金,息向坎中吹,又即是引管逼炉,助风追火之势也。炉中火发,阳光腾腾。此时神即是气,气即是药。犹之火炼铁红,红铁亦火。琼琯翁所谓火即药、药即火者,此也。火药交融,金丹立就。若使息不内吹,徒向喉鼻中播弄,即是管不逼炉矣。不可笑乎?

学道的人凝神聚气,就是用火炼金,呼吸向坎中吹拂,就是引管逼炉,这就是借助呼吸凝聚心神的现象。炉中火不断生发,阳光上升。这时的神就是气,气就是药。犹如火把铁烧红,红色的铁也变成了火。这就是琼琯翁所说的“火即药、药即火”。火与药相互交融,金丹立刻成就。如果不调节内呼吸,仅仅依靠口鼻呼吸,就是管不逼炉了,这不可笑吗?

第三十四章  神息再论

息静则神归,凝神之法,固赖调息。神定则息住,调息之法,亦赖乎凝神也。盖其存神于虚,则内息方有。所以息恋神而住,神依息而留。神息两平,若存若亡,不知神之为息,息之为神也。风得火而煽,火得风而灼。相维相系,又不知风之为火,火之为风也。功夫纯熟,真有不可以文字形容者。

呼吸安静则神归位,凝神的方法,必定依赖调节呼吸。神凝定则呼吸平稳,调节呼吸的方法,也依赖于凝神啊。静修中将心神寄存于虚无,内息方能出现。所以,呼吸留恋心神而前往,心神依赖呼吸而停留。心神与呼吸两相平衡,若存若亡,不知道是心神作用了呼吸,还是呼吸作用了心神。就像风遇到火而吹,火得到风而旺。相互维系,又不知道风是为了火,还是火是为了风。一直练到功夫纯熟,真是无法用文字形容这件事。

第三十五章  气息妙用

曹元君云:我与诸君说端的,命蒂从来在真息。以真息为命蒂,何也?盖吾人以后天之呼吸配先天之呼吸,而先天之呼吸乃是身中真气,被息引动,悠悠来往。斯时也,是息动耶?是气动耶?息动气亦动,两不分明。息中有气也,故曰真息氤氲。气中有息也,故曰真息橐龠。真息动而真气生,真气来而命蒂生。复命之根,养命之源,护命之宝,诚在乎真息而已。

曹元君说:“我与诸君说明内情,命蒂从来就在真息。”以真息作为命蒂,为什么?因为我们人是用后天呼吸配合先天呼吸,而先天呼吸就是身体中的真气,被呼吸引动,连绵不断,来来往往。这时,是呼吸动?还是真气动?呼吸动真气也动,两者不能分明。呼吸中有真气,因此叫做:真息氤氲。真气中有呼吸,因此叫做:真息橐龠。真息动而真气生,真气来而命蒂生。这返还生命的根本,涵养生命的源泉,保护生命的至宝,确实就在真息而已。

经典导读:道窍谈 (七)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21年10月15日 12:25: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