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道阐微:“水火既济”与心肾相交

生命探微624阅读模式

丹道阐微:“水火既济”与心肾相交

《易经》第六十三卦“水火既济”,是一种水居上、火居下的结构,卦象映现的是:水能上来,火能下去,通过水火相济,形成水不寒、火不燥的态势,这是万物和谐与共,圆满圆融之象。然而,卦辞中却说:亨小,利贞;初吉,终乱。一个和谐与共的美好景象,为什么最终会发生变化呢?因为后面的第六十四卦就是“火水未济”,火居上,水居下,不再交融而截然两分,火上炎无制则心驰神往、多梦失眠;水沉降不升则腰膝酸软、身冷骨寒,所表现的就是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。从“既济”到“未济”就是“初吉,终乱”,这是生命历程变化的自然规律。为了实现生命的健康常驻,在内丹修炼中特别强调了“水火既济”的重要性,“坎离交媾”、“抽铅填汞”、“汞来投铅”等术语在内丹经典中不乏于篇。

下面我们就从内丹养生的角度,来探索一下“水火既济”、“水火未济”,以及“地天泰”、“天地否”这四个卦的作用关系,以及卦象蕴含的精、气、神转化原理,进而为获得心肾相交的养生效应,提供一些理论基础。

先把“水火既济”与“地天泰”归为一组,把“火水未济”与“天地否”归为一组,这样就把心肾相交分为了心来交肾与肾来交心两种形式,两种用法虽有先后,并没有效果的差别。

丹道阐微:“水火既济”与心肾相交

先看“水火既济”与“地天泰”这个组合。坎卦为水、为肾、为下丹田;离卦为火、为心、为中丹田。在“既济”卦中,坎卦与离卦的位置,相对于常态的人体结构发生了颠倒,这种颠倒就是水与火的交融。离卦也主神识,离卦居下,就是通过两眼神光凝神入气穴,将离火送入下丹田,这就是心来交肾。离火进入下丹田,将坎水气化,向上蒸腾,熏蒸整个身体,呈现出“玉液还丹”的内景。内在环境水与火浑然一体后,在内外相应的作用下,进而实现与天地的相互感应,成为天人合一的“地天泰”卦象。从“既济”到“泰”卦的发展,就是内修中入静状态的递进。简单点说心肾相交就是进入静定状态的门径,只有实现了心与肾的相交,心神才容易安定下来,杂念才能够逐渐的被淡化直至消除。

实现这种养生效应,除了上述的两种途径,还可以通过配合观想和呼吸,来达到“水火既济”的态势,这就是心肾相交训练。具体操作:放松入静之后,调匀呼吸,配合观想,吸气时意识在中丹田,呼气时意识在下丹田,呼吸自然,使水火逐渐交融,浑然一体。经过训练,下丹田很快出现热感、光感,而后配合常规训练程序即可。

丹道阐微:“水火既济”与心肾相交

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“火水未济”与“天地否”这个组合。离火无制居上,坎水不升居下,从养生的角度来看,这就是典型的心肾不交。离火无制,必然上炎,火上功进入头部,高血压、脑血管、耳鸣牙痛、多梦失眠等症状,大多因此而发。坎水不升,成为死水向下沉降,腰膝酸软、身冷骨寒,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疾患,也多由此而发。这种“火水未济”状态所对应的卦象,就是“天地否”,天是天、地是地的两相分离。改变这种态势,最佳的方法就是从阴跷入手,生发阳火,变寒水为热水,直至沸腾化成蒸汽,蒸汽上行与离火交融,就构成了“水火既济”,各类不适症状也就渐渐消失了。

如果,上升到内丹的层面来讲这个话题,“水火既济”就是炼精化气,这是内丹修炼入门最直接的表现,也是实现健康长寿的必然环节。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22年7月25日 16:24: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