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书是中华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,是揭示地道规律的朴素模型。洛书与河图作为体用,将星系与地球的作用力场,直观的呈现出来,因为这种模型成熟于先秦,就不得不感叹中华先哲的智慧了。在中华文化中有一种朴素的认知,就是“天道顺,地道逆”,河图、洛书就是对这种认知最直接的阐释。关于天道顺行的运动模式,我们在《天人合一论》中已有论述,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洛书与“地道”的作用关系,也就是说中华先哲是怎样认识,地球与宇宙力场的作用关系的。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天、地、人之间的作用关系,才能更好的把握自然规律,实现生命的优化与自控。
河图、洛书的创作者没有史料可考,相关名词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《尚书·顾命》,发现其中有河图与天球等共同陈列的记录,因此一些人推断:河图、洛书有可能是古人对于天象观察的记录。后来在《易传▪系辞》中出现了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的记载,到这里已是古代圣人把河图、洛书揭示的自然规律进行应用了。
河图、洛书一直是以图形呈现,没有任何文字附加,所以后人的解读也非常多。无论是从数字结构,还是先后天八卦中的五行作用,这些数术的展现,最终也不过是服务于规律的揭示。古圣先哲也不过是将自己通过天象观察,获得的宇宙认知进行了刻画和描绘,这些假想也许更接近河图、洛书的来源。
有了天象观察这一假想,我们就可以直接来进行探究了。河图是天河之图,银河之图;那么洛书是什么呢?洛书则体现在一个“洛”字上,如果把“洛”换成这个“落”字,就能让人茅塞顿开。所谓落书,就是宇宙能量场降落于地球表面的运行轨迹。这里的降落,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投射。那么,远古先哲是怎样通过天象观察,来了解宇宙能量场投射于地表的呢?
我们先把洛书转化为九宫图,并且与后天八卦相对应,见下图:
仔细观察这些数字的排列规律,可以分为三个组合:34567为连贯序列组,258为土气组(坤卦、中央、艮卦),19为边框组。分组以后,我们先把连贯序列组的数字相连,见下图:
这样就出现了一个“N”字形结构,我们再把这个图形与太阳直射点轨迹相对应,就出现了下图:
图中的数字,9为南回归线,1为北回归线,2为赤道至南回归线区域,5为赤道,8为赤道至北回归线区域,34567是地球逆转与太阳光直射交点的连线,这个连线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。图中呈现出的洛书序列数字,与太阳直射光在回归线内的运动轨迹一致。很显然这不是巧合,在《奇门遁甲•烟波钓叟歌》中:“阴阳顺逆妙难穷,二至还乡一九宫”,正是讲的阴阳之气变化与天地顺逆之间的关系,“二至还乡”中的冬至和夏至,就是南北回归线,在洛书中就是边框组的1和9。图中的258土气一组,则代表了整个地球,南半球为2坤卦,北半球为8艮卦,正好与后天八卦相应,而且土气归于地球无疑。有了这些数字相对应,洛书表达的涵义就非常直观了,从冬至到夏至运气上升,从夏至到冬至运气下降,这就是远古先哲用最简单的方法,告诉了我们天地之间运气升降的基本规律。当然,这种运气的“N”字形运动模式不仅局限在南北回归线以内,对地球的任何地区都可以产生影响,对南半球的作用,依照北半球反看即可。
天地之间运气的运动规律,在自然环境中会有什么表现呢?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,在1935年从人地关系角度,提出了以黑河到腾冲一线为界,划分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,这条线也被称为“胡焕庸线”。把洛书数字代入后,见下图:
图中洛书的258一线,正好与胡焕庸先生提出的分割线相重合,由东南往西北方向的456一线,则与“胡焕庸线”形成一个横向的切面,从图上不难看出由于运气的变化,在切线两侧形成了从地理环境到人文诸多方面的差异。
我们在文中用了运气一词,因为运气也指自然界的物质本原及其自然现象。运气也可以理解为运动的气场,我们把赋予的、上升的称为生发之气,把消退的、下降的称为衰退之气。地球在逆行运转时,与太阳发出的光子流相交汇,光子流携带的宇宙能量,不断赋予地球表面。到了冬至,直射的阳光从南回归线开始北移,北半球温度回暖,西北部高压北移,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,生发之气呈现出东南西北走向,这就是东南季风的形成。气随风动,风与气和,春天的东南季风,很快吹绿了东南大地。到了夏至,直射的阳光从北回归线开始南移,北半球温度降低,西北部高压南移,西北季风使万物能量消散、颓败衰变,这就是大自然带来的升降兴衰。
了解了运气的运动轨迹,对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养生有什么作用呢?其实,洛书揭示的运气轨迹,前人一直就在应用,在内丹修炼中会抓住子时和冬至这种一阳初升的时机,进行精生训练。近代的玄空风水以及八宅理气,再远还有奇门,也都有这一运气规律的运用。
生发之气对于养生的作用最为直接,也非常必要。生命有赖于生发之气的滋养,主动捕获生发之气,是祛病延年的重要方法。例如:在春季面向东南方向采气,选择东南方向开阔的宅居,在清晨日出东方时晨练,采日精、采光以及在上午进行的日光浴等等,都有助于生发之气的获得。
参考资料:
1.《奇门遁甲》(先秦)
2.《河洛精蕴》(清)江永
3.《沈氏玄空学》(清)沈竹礽
4.《环境场效应论》王来滨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