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船不思岸上人,下船不提船上事,旧人无需知近况,新人不必问过往,各有各的渡口,各有各的归舟,一念执着,万般皆苦,一念放下,便是重生。弘一法师的一段文字,读来令人深思,身处红尘白浪,能够风轻云淡的活在当下,除了放弃执念,还有什么可以选择?
听闻就会烦乱,开口就是对错,念念不忘必定困惑,还有什么比得上不思、不想、不闻、不问呢?置身事外,方能不为境迁,宁静淡泊,才能不为物缚。身心能够安然、平和,就是当下最好的风景。
佛陀觉悟后做的第一次开示,就是要人们活在当下,不要留恋过去,也不要妄想未来。过去的无法改变,留恋无益;未来的难以把握,妄想劳神。只有身心专注当下这一刻,做好当下这一刻,接受当下这一刻,才会有当下的收获,当下就是未来。
世人最放不下的是念头,不为物喜即为情牵,终日念念不忘,时时心驰神往,一切痛苦即来源于此。在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有一段话:“人心不死,道心不生;物情已成,而道心始生。”人心就是万物化育的体现,天道顺行,万物滋生,滋生化育就有物质需求,有需求就会产生欲望。所以,做修炼的人,常态思维就需要改变,这种改变就是淡化欲望和追求,逆行天道才能返归先天。物情已成,是指对万事万物的情理都已通晓,了悟了生命本质,看透了生死因果,而后道心开始滋生。道心就是质朴、无为、自然、纯粹、平易、恬淡、清净、柔弱不争,这种身心状态,就很接近道的特性了,也就是老子说的:几于道矣。
影响道心滋长的就是杂念,大道教人先止念,念头不止也枉然。止念是修炼的基本要求,止念不仅指静修,也体现在生活中。不念过去,不期未来,是一种止;不闻不问,置身事外,是一种止;无欲无求,恬淡自然,是一种止;尽人事,听天命,也是一种止。无论怎样止念,知道了止,就会容易满足,幸福指数陡然提高;知道了止,精气神不再损耗,体质状况立时改变;知道了止,人心即死,心死方能神活,这就是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。
放下执念,轻舟远航。放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放下也不是件难以企及的事,有志者事竟成。修行,不妨从放下执念开始,漫看花开花谢,任由云卷云舒,多一些风轻云淡,快乐就在当下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