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经直解: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

黄帝内经2阅读模式

内经直解: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

[导读]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▪素问》,成书于唐代宝应元年(公元762年),作者王冰在序中自述:自幼追求道学,一直喜爱养生,有幸遇到《黄帝内经》,就将其作为学习的龟镜。然而,传世读本错误荒谬、篇目重叠、文义不接等种种问题,随着时间的推移,多已将错就错,欲学岐黄之术,却无路可循。于是,他精心勤奋、寻师访友、博采众长,历时十二年,才掌握了其中的原理和要点。随将新旧藏本,重新广泛的增补注解,合成八十一篇,作为医学启蒙,并用以宣扬医学至理。在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▪素问》中,王冰补入了《天元纪大论》、《五运行大论》、《五常政大论》、《六微旨大论》、《六元正纪大论》、《气交变大论》、《至真要大论》等篇章,为整理保存古代医籍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中华传统医学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道学、儒学并成三足之鼎,相互支持、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,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与一统。孙思邈说:“不知易者,不足以言太医”,而传统医学的母体就是道医,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、孙思邈、扁鹊、李时珍、葛洪等,他们不仅是医生,同时也是修道之士。以道为法,以儒修身,以医济世,是古代先贤修行的理想境界。

在中华文化儒道互补的大格局中,《黄帝内经》总体是讲天地自然对人类的作用关系,核心内容侧重论述了正气与邪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。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,是生命的立身之本。主动养生是实现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,通过主动学习养生知识,主动参与养生活动,才能掌控自己的身体,做自己健康的主人。所以,《黄帝内经》这部养生专著,不可不读。

 

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

  昔在黄帝,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齐,长而敦敏,成而登天。

从前的黄帝,一出生就神明灵秀,很小就会讲话,幼年时就善于学习,成长中敦厚而敏锐,成年后成为天下之主。

乃问于天师曰: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?人将失之耶?

他问天师道: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,人生都能度过百岁,而且动作不会衰退;现在的人们,年龄刚到五十岁,容貌就会衰老,行动也会迟缓,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?人类养生的方法都丢失了吗?

岐伯对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

岐伯回答说:在上古时期,那些知道自然规律的人,会遵循阴阳变化,顺应术数原则,饮食有节制,起居符合天体运动规律,不过度劳损消耗身体,因此使肉体与精神都能保全,而尽享天赋的年寿,度过百岁才会离去。

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

现在的人却不这样,把烈酒当做琼浆,把肆意妄为当做常态,在醉酒后进行房事,用欲望枯竭精气,用耗损散发真气,不知道保持正气的充盈,不按时令控制行为,只图一时感觉痛快,却背离了生命真正的乐趣,起居也不合节律,因此刚到五十岁就衰老了。

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

在上古圣人的教导中,都曾讲过对于虚邪贼风,要及时避开,保持轻松愉悦,心无挂牵,真气就会与身体相互感应。精气不耗散,神识不外驰,疾病能从哪里来。

是以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劳而不倦,气从以顺,各从其欲,皆得所愿。

所以,没有杂念而减少欲望,内心安宁而无所恐惧,身体劳作而不疲倦,气机调和而顺应天道,各个方面都协调统一,身心就都能够获得圆满。

故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朴。

因此,以美味品尝食物,以自然佩戴服饰,以快乐面对生活,高下不相互仰慕,这种民风就叫做:朴实。

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贤不肖,不惧于物,故合于道。

所以,嗜好不可过多,淫邪不可动心,无论任何人,只要不受外物的影响,都能够合于自然之道。

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

所以,那些能够度过百岁,动作没有衰退的人,是因为德行圆满而没有发生危害啊。

帝曰:人年老而无子者,材力尽邪?将天数然也?

黄帝说:人到了老年还没有孩子的人,是精力耗尽了?还是上天禀赋的命数造成的?

岐伯曰:女子七岁,肾气盛,齿更发长。

岐伯说:女子七岁,肾气开始旺盛,牙齿更换,头发快速生长。

二七,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

十四岁,化育之气到来,任脉畅通,冲脉气血旺盛,月经按时出现。因此,能够孕育生子。

三七,肾气平均,故真牙生而长极。

二十一岁,肾气的滋生与消耗持平,因此,智齿发生,身体发育达到极点。

四七,筋骨坚,发长极,身体盛壮。

二十八岁,筋骨坚实,头发生长达到极点,身体强盛而壮实。

五七,阳明脉衰,面始焦,发始堕。

三十五岁,足阳明胃经开始衰退,面色开始发黄,头发开始脱落。

六七,三阳脉衰于上,面皆焦,发始白。

四十二岁,手上的三条阳脉开始衰退,面色变得焦黄,头发开始变白。

七七,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坏而无子也。

四十九岁,任脉虚弱,冲脉衰微,化育之气枯竭,生殖器官闭合,所以身体损坏而不能孕育子女。

丈夫八岁,肾气实,发长齿更。

男子八岁,肾气开始充实,头发快速生长,牙齿更换。

二八,肾气盛,天癸至,精气溢泻,阴阳和,故能有子。

十六岁,肾气旺盛,化育之气到来,精气溢出外泄,阴阳和合,因此,能够孕育生子。

三八,肾气平均,筋骨劲强,故真牙生而长极。

二十四岁,肾气的滋生与消耗持平,筋骨坚强,因此真牙生出,身体发育达到极点。

四八,筋骨隆盛,肌肉满壮。

三十二岁,筋骨粗隆、旺盛,肌肉丰盈、有力。

五八,肾气衰,发堕齿槁。

四十岁,肾气开始衰退,头发脱落,牙齿失去光泽。

六八,阳气衰竭于上,面焦,发鬓颁白。

四十八岁,阳气衰竭于头部,面容焦枯,鬓角头发出现斑白。

七八,肝气衰,筋不能动,天癸竭,精少,肾脏衰,形体皆极。

五十六岁,肝气开始衰退,肌筋活动乏力,化育之气枯竭,精气减少,肾脏衰退,身心能力都达到极限。

八八,则齿发去。

六十四岁,则会齿落发脱。

肾者主水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五脏盛,乃能泻。

肾脏主导水的运化,接受五脏六腑精气而蕴藏,所以五脏旺盛,就能够疏泻。

今五脏皆衰,筋骨解堕,天癸尽矣,故发鬓白,身体重,行步不正,而无子耳。

现在五脏都开始衰退,筋骨无力,化育之气耗尽,所以头发鬓白,身体沉重,行路蹒跚,而不会有子。

帝曰:有其年已老,而有子者,何也?

黄帝说:有人到了老年还能孕育子女,这是为什么?

岐伯曰:此其天寿过度,气脉常通,而肾气有余也。此虽有子,男子不过尽八八,女子不过尽七七,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。

岐伯说:这是因为天赋寿命过长,气脉时时畅通,肾气有余。这种情况虽然能孕育子女,男子不会超过六十四岁,女子不会超过四十九岁,天地所赋予的精气都会枯竭了。

 帝曰:夫道者年皆百岁,能有子乎?

黄帝说:你讲的养生方法都能达到百岁,能够孕育子女吗?

岐伯曰: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,身年虽寿,能生子也。

岐伯说:我讲的方法能够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,身体虽已高寿,却能生育子女啊。

黄帝曰:余闻上古有真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能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,此其道生。

黄帝说:我听说上古时期有真人,能够掌控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世间而精神内守,肌肉如同婴儿。因此,寿命能够超越天地,没有终结之时,这是遵循养生之道的必然结果。

中古之时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,和于阴阳,调于四时,去世离俗,积精全神,游行天地之间,视听八远之外,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,亦归于真人。

在中古时期有至人,具有淳厚的德行,完全融合自然之道,顺应阴阳规律,协调于四季变化,脱离世俗,积累精气,圆满神识,能够游行于天地之间,视听于八方之外,大概是这些方法有益于寿命而变得强大,也可以归于真人。

其次有圣人者,处天地之和,从八风之理,适嗜欲于世俗之间,无恚嗔之心,行不欲离于世,被服章,举不欲观于俗,外不劳形于事,内无思想之患,以恬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,形体不敝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数。

其次,还有一种圣人,处世与天地相和,依据来风选择居所,适当控制需求于世俗之间,没有愤怒和仇恨的情绪,行为不愿离开世俗,服饰举止也不脱离世俗,身外没有操劳琐事,心中没有思想忧患,以恬淡愉悦为日常,以心安自得为功勋,身体不会败坏,精神不会散乱,也可以获得百岁的寿数。

其次有贤人者,法则天地,象似日月,辨列星辰,逆从阴阳,分别四时,将从上古合同于道,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。

其次,还有一种贤人,以天地为法则,以日月为参照,辨识星辰运动规律,主动迎合阴阳变化,区别四季气机升降,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到与上古相同,也可以延年益寿,却有一定的极限。

 

内经直解: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25年3月15日 09:58: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