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经直解: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

黄帝内经2阅读模式

内经直解: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

黄帝曰: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

黄帝说:阴阳,是天地的根本规律,是万物的基本法则,是变化的能量之源,是生杀的起始,是神明的府邸。

治病必求于本。

治疗疾病必须探求发病的根本原因,要从根本上进行施治。

故积阳为天,积阴为地。阴静阳燥,阳生阴长,阳杀阴藏,阳化气,阴成形。

阳气聚集起来为天,阴气聚集起来为地。阴气主静,阳气主燥。阳气主生,阴气主长。阳气主肃杀,阴气主收藏。阳能化气,阴能成形。

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,寒气生浊,热气生清。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浊气在上,则生䐜胀。此阴阳反作,病之逆从也。

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,寒气生出浊气,热气生出清气。清气在下不升,则生腹泻。浊气在上不降,则生气胀。这是阴阳的反常现象,是疾病的逆从征象。

故清阳为天,浊阴为地;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;雨出地气,云出天气。

清阳之气为天,浊阴之气为地。地气上升为云,天气下降为雨。雨来自地气的凝聚,云来自天气的蒸发。

故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;清阳发腠理,浊阴走五脏;清阳实四肢,浊阴归六腑。

因此,清阳之气出自上窍,浊阴之气出自下窍。清阳之气发散于腠理,浊阴之气运行于五脏。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,浊阴之气集聚于六腑。

水为阴,火为阳;阳为气,阴为味。

水为阴,火为阳;阳为气机,阴为五味。

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。精食气,形食味,化生精,气生形。

性味依赖形体,形体依赖正气,正气依赖精气,精气依赖转化。精气消耗正气,形体消耗五味,元气化生精气,精气滋养形体。

味伤形,气伤精;精化为气,气伤于味。

五味损伤形体,正气消耗精气。精气化为正气,正气损伤五味。

阴味出下窍;阳气出上窍。

阴质的五味出自下窍,阳质的正气出自上窍。

味厚者为阴,薄为阴之阳。气厚者为阳,薄为阳之阴。

性味浓厚的为阴,淡薄为阴中之阳。气质浓厚的为阳,淡薄为阳中之阴。

味厚则泄,薄则通。气薄则发泄,厚则发热。

性味浓厚则排出,淡薄则通畅。气质淡薄则发散,浓厚则发热。

壮火之气衰,少火之气壮。壮火食气,气食少火。壮火散气,少火生气。

阳气太过则正气衰弱,阳气平和则正气充实。阳气太过消耗正气,过旺的阳气消耗平和之气。阳气过旺散发正气,阳气平和生发正气。

气味,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。

气的性味,辛、甘能够发散,为阳性。酸、苦能够涌泄,为阴性。

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。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。重寒则热,重热则寒。

阴气过旺则阳病,阳气过旺则阴病。阳亢则热,阴盛则寒。重度寒症则有热象,重度热症则有寒象。

寒伤形,热伤气。气伤痛,形伤肿。故先痛而后肿者,气伤形也,先肿而后痛者,形伤气也。

寒症伤害形体,热症伤害正气。气伤了疼痛,形伤了淤肿。因此,先痛而后肿的疾病,是邪气伤害了形体。先肿而后疼痛的疾病,是形体伤害了正气。

风胜则动,热胜则肿,燥胜则干,寒胜则浮,湿胜则濡泻。

风邪过旺则身动,热邪过旺则淤肿,燥气过旺则干涩,寒气过旺则浮肿,湿气过旺则濡泻。

天有四时五行,以生长收藏,以生寒暑燥湿风。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

天有四季五行变化,而形成生、长、收、藏,以及寒、暑、燥、湿、风。人体五脏化为五气,而形成喜、怒、悲、忧、恐。

故喜怒伤气,寒暑伤形。

因此,喜怒的情志伤害正气,寒暑的邪气伤害形体。

暴怒伤阴,暴喜伤阳。

大怒伤害阴精,大喜伤害阳气。

厥气上行,满脉去形。

气血逆乱上冲,塞满脉络而神形分离。

喜怒不节,寒暑过度,生乃不固。

喜怒的情绪不能控制,寒暑邪气入侵过度,生命就不能长久。

故重阴必阳,重阳必阴。

因此,阴寒至极必然高烧,阳热至极必然寒颤。

故曰:冬伤于寒,春必温病;春伤于风,夏生飧泄;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;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。

所以说:冬季伤于寒邪,春天必发温病;春季伤于风邪,夏季必患腹泻;夏季伤于暑气,秋季必患疟疾;秋季伤于湿气,冬季必然咳嗽。

帝曰:余闻上古圣人,论理人形,列别脏腑,端络经脉,会通六合,各从其经,气穴所发,各有处名,溪谷属骨,皆有所起。分部逆从,各有条理。四时阴阳,尽有经纪。外内之应,皆有表里,其信然乎。

黄帝说:我听说上古的圣人,通过研究人的形体,将脏腑分门别类,将经脉理出终始,贯通天地之道,使脏腑与经脉都能相应,对气脉和穴位的阐发,各有相应的名称,骨肉之间的连接,都有确切的位置。经络的分别都有条理,四季的阴阳变化,都有规律原则。内外的感应,都有表里变化,这些情况值得相信吗?

岐伯对曰:东方生风,风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,肝主目。其在天为玄,在人为道,在地为化。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,神在天为风,在地为木,在体为筋,在脏为肝。在色为苍,在音为角,在声为呼,在变动为握,在窍为目,在味为酸,在志为怒。怒伤肝,悲胜怒,风伤筋,燥胜风,酸伤筋,辛胜酸。

岐伯回答说:东方生化风气,风气生化草木,草木生化酸味,酸味生化肝脏,肝脏生化肌筋,筋木生心火,肝气发表于眼目。东方之气,在天为玄奥,在人为合道,在地为生化。能够化生出五味,合道生出智慧,玄奥生出神气,神气在天为风,在地为木,在身体为肌筋,在脏腑为肝脏。在颜色为青绿色,在音律为角调,在声音为呼声,在动作为把握,在孔窍为眼目,在性味为酸,在情志为怒。怒伤肝,悲(金)能制怒(木),风邪伤筋,焦燥(火)能够制风(木),酸伤筋,辛(金)能制约酸(木)的危害。

南方生热,热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,心主舌。其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,在体为脉,在脏为心,在色为赤,在音为征,在声为笑,在变动为忧,在窍为舌,在味为苦,在志为喜。喜伤心,恐胜喜,热伤气,寒胜热,苦伤气,咸胜苦。

南方生化热气,热气生化为火,火生化为苦味,苦味生化心脏,心脏生化血脉,血脉(火)生化脾脏(土),心气发表于舌。南方之气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气,在身体为血脉,在脏腑为心脏,在颜色为红色,在音律为徵调,在声音为笑,在动作为吞吐,在孔窍为舌,在性味为苦,在情志为喜。喜伤心,恐(水)能制喜(火),热伤气,寒能制热,苦(火)伤气(金),咸(水)制苦(火)。

中央生湿,湿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,脾主口。其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,在体为肉,在脏为脾,在色为黄,在音为宫,在声为歌,在变动为哕,在窍为口,在味为甘,在志为思。思伤脾,怒胜思,湿伤肉,风胜湿,甘伤肉,酸胜甘。

中央生化湿气,湿气生化为土,土生化为甘味,甘味生化脾脏,脾脏生化肌肉,肌肉(土)生化肺脏(金),脾脏发表于口唇。中央之气在天为湿气,在地为土气,在身体为肌肉,在五脏为脾脏,在颜色为黄色,在音律为宫调,在声音为歌,在动作为呕吐,在孔窍为口,在性味为甘,在情志为忧思。忧思伤害脾脏,怒气(木)制约忧思(土)。湿气伤害肌肉,风气(木)制约湿气(土)。甘味伤害肌肉,酸味(木)制约甘味(土)。

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,皮毛在肾,肺主鼻。其在天为燥,在地为金,在体为皮毛,在脏为肺,在色为白,在音为商,在声为哭,在变动为咳,在窍为鼻,在味为辛,在志为忧。忧伤肺,喜胜忧,热伤皮毛,寒胜热,辛伤皮毛,苦胜辛。

西方之气生化燥气,燥气生化为金,金生化辛味,辛味生化肺脏,肺脏生化皮毛,皮毛(金)生化肾脏(水),肺脏发表于鼻。西方之气在天为燥气,在地为金气,在身体为皮肤、毛发,在五脏为肺脏,在颜色为白色,在音律为商调,在声音为哭泣,在动作为咳嗽,在孔窍为鼻孔,在性味为辛辣,在情志为忧伤。忧伤害肺脏,喜(火)能制约忧伤(金)。热(火)伤害皮毛(金),寒(水)能制约热(火)。辛伤皮毛,苦味(火)制约辛(金)。

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咸生肾,肾生骨髓,髓生肝,肾主耳。其在天为寒,在地为水,在体为骨,在脏为肾,在色为黑,在音为羽,在声为呻,在变动为栗,在窍为耳,在味为咸,在志为恐。恐伤肾,思胜恐,寒伤血,燥胜寒,咸伤血,甘胜咸。

北方之气生化寒气,寒气生化为水,水气生化咸味,咸味生化肾脏,肾脏生化骨髓,骨髓(水)生化肝脏(木),肾脏发表于两耳。北方之气在天为寒,在地为水气。在身体为骨,在五脏为肾脏,在颜色为黑色,在音律为羽调,在声音为呻吟,在动作为战栗,在孔窍为耳朵,在性味为咸味,在情志为恐惧。恐惧伤害肾脏,忧思(土)制约恐惧(水)。寒气(水)伤害血脉(火),燥气(金)发散寒气(水)。咸味(水)伤害血脉(火),甘味(土)制约咸味(水)。

故曰: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也;阴阳者,血气之男女也;左右者,阴阳之道路也;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也;阴阳者,万物之能始也。

所以说:天与地,是万物存在的空间;阴与阳,是气血如同男女相互依存;左与右,是阴阳运行的道路;水与火,是阴阳变化的征兆;阴阳,是万物化始的本源。

故曰:阴在内,阳之守也,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

所以说:阴精在内,阳气作为守护。阳气在外,阴精作为驱使。

帝曰:法阴阳奈何?

黄帝说:怎样把握阴阳呢?

岐伯曰:阳盛则身热,腠理闭,喘麤为之俛抑,汗不出而热,齿干,以烦冤腹满死,能冬不能夏。

岐伯说:阳气过旺则身热,腠理闭合,呼吸急促情绪低落,汗发不出而身热,唇齿干涩,会因为烦闷、腹部胀满等严重症状而死亡,冬季相对稳定,夏季痛苦难熬。

阴胜则身寒,汗出身长清,数栗而寒,寒则厥,厥则腹满死,能夏不能冬。此阴阳更胜之变,病之形能也。

阴气过旺则身寒,常有虚汗、清冷,冷得战栗、哆嗦,全身都冷,阳气耗尽不能运化腹胀而死。夏季相对稳定,冬季痛苦难熬。这就是阴阳盛衰在人体的变化,是疾病所表现的征象。

帝曰:调此二者,奈何?

  黄帝说:调理阴阳的旺衰,应该怎样做?

岐伯曰:能知七损八益,则二者可调,不知用此,则早衰之节也。

岐伯说:掌握养生之道,则阴阳旺盛可以调理,不懂得应用这些原则,则会过早的衰老。

年四十,而阴气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体重,耳目不聪明矣。年六十,阴痿,气大衰,九窍不利,下虚上实,涕泣俱出矣。

年龄到了四十岁,体内阴气自然消耗过半,起居行动开始衰退。年龄到了五十岁,身体沉重,听觉、视觉开始下降。年龄到了六十岁,出现阳痿,肾气明显衰退,九窍功能失调,出现下体虚弱而上体实热的病理状态,眼泪鼻涕会经常流出。

故曰:知之则强,不知则老,故同出而名异耳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异,愚者不足,智者有余,有余而耳目聪明,身体强健,老者复壮,壮者益治。

因此说:掌握了养生则强壮,不懂得养生则衰老,所以道理一样只是说法不同。有智慧的人在观察中探索规律,愚钝的人观察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。愚钝的人理解问题无法深入,有智慧的人却能举一反三,有智慧而使人耳目聪明,身体强健,衰老的人恢复健壮,健壮的人实现生命自控。

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,乐恬憺之能,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,故寿命无穷,与天地终,此圣人之治身也。

因此,圣人以无为来做事,乐于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,没有过多的欲望,内心满足而愉悦,常安守于虚无的境界。所以能够寿命无穷,与天地共长久,这是圣人养生的方法。
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阴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满东南,故东南方阳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。

天不足西北,因此西北方为阴,人体右侧的耳目不如左侧敏锐。地不满东南,因此东南方为阳,人体左侧手足不如右侧强壮。

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东方阳也,阳者其精并于上,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,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。西方阴也,阴者其精并于下,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,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。故俱感于邪,其在上则右甚,在下则左甚,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

黄帝说:为什么这样?岐伯说:东方为阳,阳性的精华向上生发,向上则上部神明下部虚弱,因此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。西方为阴,阴性的精华向下沉降,降于下则下部旺盛而上部虚弱,因此使耳目不聪明而手足灵便。所以都是感受邪浊,在上部则右侧病重,在下部则左侧病重,这是因为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不平衡,所以邪浊之气就会侵犯人体。

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纪,地有五理,故能为万物之父母。

天有精气,地有形体,天有八种时间节律,地有五种地形地貌,因此,天地能生化万物。

清阳上天,浊阴归地,是故天地之动静,神明为之纲纪,故能以生长收藏,终而复始。

清阳之气上升于天,浊阴之气下降于地,因此天地的动与静,神明将其作为法则,所以能够生、长、收、藏,终而复始,永无止息。

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,下象地以养足,中傍人事以养五脏。

只有那些贤达的人,上与天气相应以保养头部,下与地气相应以保养两足,中间与人事相应以保养五脏。

天气通于肺,地气通于嗌,风气通于肝,雷气通于心,谷气通于脾,雨气通于肾。

天气与肺脏相通,地气与咽喉相通,风气与肝脏相通,雷鸣之气与心脏相通,五谷之气与脾脏相通,雨水之气与肾脏相通。

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,九窍为水注之气。

六条阳经为河流,肠胃为大海,九个孔窍为水气流注之地。

以天地为之阴阳,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;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。暴气象雷,逆气象阳。

把天地作为阴阳,阳质转化的汗液就像自然界的雨水;阳质转化的气就像自然界的疾风。暴气如同雷鸣,逆气如同烈日。

故治不法天之纪,不用地之理,则灾害至矣。

因此治理天气混乱的影响,不用地理的原则,则灾害就会发生。

 故邪风之至,疾如风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脏。治五脏者,半死半生也。

所以,感受了邪浊风气,发病非常急速。那些高明的医生,在邪气刚侵袭人体时就开始施治,其次进入肌肤开始施治,其次进入筋脉开始施治,其次进入六腑开始施治,其次进入五脏开始施治。邪气进入五脏后开始施治,半死半生啊。

故天之邪气感,则害人五脏;水谷之寒热感,则害于六腑;地之湿气感,则害皮肉筋脉。

因此,感受天空的风邪之气,则损害人的五脏;感受水谷的寒热之气,则损害六腑;感受大地的湿气,则损害皮肉筋脉。

故善用针者,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,以观过与不及之理,见微得过,用之不殆。

擅长用针灸治病的人,从阴入手引动阳气,从阳入手引动阴气,用右侧经穴治疗左侧,用左侧经穴治疗右侧,用我的感受探知患者的感受,用表面反应探知内在变化,用观察病象的原理,通过局部诊断疾病,在临床中应用自如。

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,审清浊而知部分;视喘息,听音声,而知所苦;观权衡规矩,而知病所主;按尺寸,观浮沉滑涩,而知病所生。以治无过,以诊则不失矣。

擅长诊病的人,要注意观察面色、气色,再行把脉,先要辨别疾病的阴阳,审查清浊等病理因素。探视呼吸,静听发音和主诉,从而知道疾病的位置和反应。通过观察综合评估,从而知道疾病的轻重缓急;通过把脉,观察脉象的浮、沉、滑、涩,从而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。这是为了治疗不发生过错,准确的诊断才不会误治啊。

故曰: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;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

所以说:疾病刚开始发生,仅用针刺就可以治愈。病邪猖盛,则需要等待衰退再行施治。

故因其轻而扬之,因其重而减之,因其衰而彰之。

因此,病情较轻就用发散的方法,病情较重就用疏泄的方法,病情虚弱就用补益的方法。

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

身体虚亏的患者,要温补阳气;精气不足的患者,补益要用食疗。

其高者,因而越之;其下者,引而竭之;中满者,泻之于内。

病在上焦,从上部排病;病在下焦,从下部排病;病在中焦,就消泻于体内。

其有邪者,渍形以为汗;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;其剽悍者,按而收之;其实者,散而泻之。

有浊邪淤阻于体内,可以遮盖身体发汗。邪气在皮毛,汗出即可将邪气散发;大汗淋漓,要静待汗液收敛;对于实证,通过发散即可将病邪排出。

审其阴阳,以别柔刚。

审查疾病的阴阳,以辨别轻重缓急。

阳病治阴,阴病治阳。

阳气偏盛的疾病要滋阴,阴气偏盛的疾病要升阳。

定其血气,各守其乡。

确定疾病与气血的关系,是否都合乎生理运行正常。

血实宜决之,气虚宜掣引之。

血实宜用活血化瘀的方法,气虚宜用导引养气的方法。

 

内经直解: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25年3月15日 09:53: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