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问曰:余闻天为阳,地为阴,日为阳,月为阴。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,人亦应之。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,其故何也?
黄帝问到:我听说天为阳,地为阴,日为阳,月为阴,三百六十日为一年,人体也能与其相互感应,现在三条阴脉、三条阳脉不合阴阳,是什么原因?
岐伯对曰:阴阳者,数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数之可千,推之可万,万之大不可胜数,然其要一也。
岐伯回答说:阴阳涵盖的物质,有千万之多,数量庞大,不可胜数,然而阴阳的特性都是一样。
天覆地载,万物方生。未出地者,命曰阴处,名曰阴中之阴;则出地者,命曰阴中之阳。
有上天的覆盖,大地的承载,万物才能化生。在地面以下,叫做阴处,就是阴中之阴;在地面以上,就是阴中之阳。
阳予之正,阴为之主。故生因春,长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。夫常则天地四塞,阴阳之变,其在人者,亦数之可数。
阳给生命以形体,阴为生命的主导。因此,万物出生于春季,发育壮大于夏季,收获于秋季,储藏于冬季。没有阴阳变化,则四季就不会发生。阴阳变化在人体的表现,也是数不胜数。
帝曰: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。
黄帝说:愿意听你讲一下三条阴脉、三条阳脉的相互关系。
岐伯曰:圣人南面而立,前曰广明,后曰太冲。太冲之地,名曰少阴;少阴之上,名曰太阳。太阳根起于至阴,结于命门,名曰阴中之阳。
岐伯说:圣人面南而站立,前面广阔光明,下面是太冲。在太冲穴之下,为足少阴肾经;在足少阴肾经之上,为足太阳膀胱经。足太阳膀胱经始于至阴穴,终结于睛明,太阳经与少阴经相表里,是为阴中之阳。
中身而上名曰广明,广明之下名曰太阴,太阴之前,名曰阳明。阳明根起于厉兑,名曰阴中之阳。
人体的上半身属于阳性,在阳性的下方为太阴,在足太阴脾经穴的前面,为足阳明胃经。足阳明胃经起始于厉兑穴,与足太阴相表里,是为阴中之阳。
厥阴之表,名曰少阳。少阳根起于窍阴,名曰阴中之少阳。
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的经脉,为足少阳胆经。足少阳胆经始于足窍阴穴,为阴中的少阳。
是故三阳之离合也:太阳为开,阳明为阖,少阳为枢。三经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阳。
所以,三条阳经的关联,以太阳经脉为起始,阳明经脉为终结,少阳经脉为枢纽。三条经脉相互影响、相互依存。三条阳脉,表现为脉象有力,不浮于表,这种脉象为真阳。
帝曰:愿闻三阴?
黄帝说:能否再讲一下三条阴脉的相互关系?
岐伯曰:外者为阳,内者为阴。然则中为阴,其冲在下,名曰太阴,太阴根起于隐白,名曰阴中之阴。
岐伯说:身体外侧为阳,内侧为阴。身体中部以下为阴,经气上冲在下,是为太阴,足太阴脾经始于隐白穴,为阴中之阴。
太阴之后,名曰少阴,少阴根起于涌泉,名曰阴中之少阴。
在太阴经的后面为少阴经,足少阴肾经起始于涌泉穴,为阴中之少阴。
少阴之前,名曰厥阴,厥阴根起于大敦,阴之绝阳,名曰阴之绝阴。
在少阴的前面,名为厥阴。足厥阴肝经起始于大敦穴,行经之处纯阴无阳,为阴之绝阴。
是故三阴之离合也,太阴为开,厥阴为阖,少阴为枢。三经者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名曰一阴。
所以,三条阴脉的关联,以太阴脉为起始,厥阴脉为终结,少阴脉为枢纽。三条经脉相互影响、相互依存。三条阴脉,表现为脉象有力,不沉于里,这种脉象为真阴。
阴阳雩重,积传为一周,气里形表,而为相成也。
阴脉与阳脉运行不停,周流不息,阴阳表里相互作用,相辅相成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