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代郭璞所撰的《葬书》中:“《经》曰:土形气行,物因以生”又云:“地有吉气,土随而起”,这是比较早的有关形与气关系的论述。古代先哲在后来更进一步指出了理、气、形之间的作用关系:即“理寓于气,气囿于形,形气虽殊,而其理则一”,在社会实践中还发现了“山环水抱必有气”,“有气必有大发者”这种形气结构对人的影响。古代先哲对天、地、形气与人的这种认识,进一步促进了风水流派的形成和应用。一直到了唐代,李虚中又发现了“天之气”与人体生命形成的作用关系,由此创立了命理学说。古代先哲们对于天、地、人之间奥秘的探索成果,大多都能够有机的融入社会实践中,并且影响深远,这些神秘文化的流传也正是中华先哲智慧的体现。
下面我们通过一些“才子之乡”的实例,来看一看“形、气、人”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的。
在江西省的玉山县往北有座笔架形式的太甲山,山形秀雅而沉稳,这种形气造就了当地民风淳朴,书香浓厚的人文状态。在这里孕育了钦点状元汪应辰等古代著名人物,涌现了医学家黄家驷、画家柳子谷等现代名流,现在有玉山籍的博士已多达400余名,遍布国内外,享有“才子乡、博士县”美誉。
在县城西去的南源村因独得“艮运”旺气,更是人才济济,在2015年村支书周腮水与村干部认真做了一次统计,结果是:全村拥有4个博士,27个硕士,240多名大学生,由此可见“地灵”的确能够产生“人杰”的效应。
还有江西省的临川,属于众水所汇之地,被列入《中国名人词典》的历代才子就多达134位,其中王安石、汤显祖等都出自临川。临川历代乡贤的著述汗牛充栋,被选入《四库全书》目录的就有206种。水主智,主思维,也主灵感,这水旺之地出了这么多的才子,看来不是偶然的。
还有江苏的宜兴市,在市区的西北方有扇形水系汇聚,然后流经宜兴东入太湖,东南方是广阔的太湖湖面,《葬书》中“经曰: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”在这里汇聚于太湖的“气”,又会随着东南季风反扑上岸直润宜兴,真是“天作之地”。如此佳作的形气之地产生了什么效应呢?据《宜兴乡贤名人录》载,近代就出现了600多位宜兴籍的科技名人、艺术家等,徐悲鸿、周培源、潘汉年等都是出自宜兴。仅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的宜兴籍两院院士就多达21位。这真是大环境,造就大场能,大场能造就“大人物”。不难发现科技界、艺术界的很多名人大多生在水旺之地,“水主智”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。
我们再看一下湖北省的蕲春县,也是有名的才子之乡,这里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,蕲春县仅清代就有200多人获得举人进士,上个世纪又涌现出了250多位专家学者。该县蕲州镇有条不足600米长的东长街,从上世纪至今已经走出了100多位博士、教授,其中李宝珍一家竟出5个博士,这条街也被人们称为“博士街”。据统计,在海外蕲春籍专家学者就达93人,他们分别在日本、印度、俄罗斯、英国、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、科研工作。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,竟然走出了这么多“高级人物”?蕲春县,尤其是蕲州镇的地形气场一定是不会逊色的,从地图上看蕲春是典型的山环水抱之地,“水主智,山主贵”,有了“山环水抱必有气”的地形结构,蕲春县能够人才辈出就是一种必然了。
上述这些都是地形结构与气场相应而产生的效应,人如果能够生、长在一种优良的气场环境中,必然能够使人头脑清晰,思维敏捷,记忆力增强,灵感活现,在这种状态中工作,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创新与发展,这种天然的地形环境或许就是蕲春人成功的秘诀。
那么,这种形气效应在人体上有什么体现呢?
形气在人体的体现,古代先哲早就有很多论述,但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证实它的存在,是在1939年,前苏联技师克里安(1900-1980)意外发现的,他在一个具有高电压设备的环境中照相时发现,物体的周围会出现一层辉光,他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“光”,人体、植物也都有。其中最令人惊异的例子是:被裁掉一小部份的叶子,在克里安照片中竟然呈现出完整的模样。其后三十年,克里安夫妇一直潜心研究电子照相术并携手研发了相关设备。克里安认为照片上呈现的光晕是由生物能场所造成,而这种技术能捕捉到被摄物质的生命能量状态。我们在1997年应用克里安人体气场拍摄仪,做了上千人次的拍摄对照,结果发现人与人的光都会不同,年轻人或者体质好的人,图片显现出来的光环就会亮度高,颜色多呈现暖色,面积也大;哪些体质差的人会表现的亮度低,颜色偏暗,光的面积也小。其实,这些研究不过是通过物理仪器从侧面验证了人体场的存在,在宗教界或修炼界对于人体光的了解是最直观的,一些内行的人无需任何设备,用肉眼一看就能看出一个人,身体光场的强弱高低,由此即可判断出这个人的身体状况,还能够从颜色立刻分辩出这个人,哪个脏腑有病,及其病的程度。这就是利用人体的场象在诊病方面的应用。
这样,我们了解人体具有人体场以后,能否进一步思考,这种人体场是由什么构成的呢?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只进行到了,能够分辨颜色、明暗这一步。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已经给颜色赋予了不同的五行之性,不同的光色会对应不同的五行,不同的五行又会与五脏六腑相对应。这样看,这种外在气场所反映的其实就是,人体内在脏腑机能的实际状态,形体与气场相互感应,内外相表里。如果能够用量化的方式来表述,就是人体生命阴阳复合时的那组天干地支的时间组合,对于这组天干地支的综合分析过程,就是解析人体场的过程。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人体场的构成、作用、变化规律等生命形态的全方面信息。(这种人体场形成的机理在《命运与疾病关系浅探》一文中已经做了详述,可参阅。)
那么,与人体相依的这种“场”有没有办法改变呢?
这种现代科学称之谓的“场”,与东方传统文化中讲的“气”是一致的,只不过是表述的方法不同。在传统的炼养实践中有句话叫做:“意到气到”,就是说这种“气”,或者说这种“场”,可以被“意”所控制,意识想让这种“气”去哪里,它就能够去哪里。那么,这个“意”是从哪里来的呢?在《素问 宣明五气篇》中:“五脏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志,是谓五脏所藏。”“意”原来是从脾脏而来的,那么是谁让它来的呢?脾为土,被火所生,火为心脏,心中藏神,这就抓到源头了,原来是“神”支配了“意”,所以,常有“心意和合”的说法。可见一切意识所动都是“神”的支配,在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心者,君主之官。神明出焉。”张景岳注:“心为一身之君主,……脏腑百骸,惟所是命,聪明智慧,莫不由之。”王冰注:“任治于物,故为君主之官。”可见“神”就是生命的主宰,意识活动只是“神”的体现。常有“心想事成”“神不外驰”“心驰神往”等一些说法,可见在传统思维里面对于心神之间的认识,还是很有深度的。既然通过心可以产生意识,意识可以作用于气场,想与不想就不一样了,想什么也会很重要,因为“想”可以改变人体的气场,气场又可以作用脏腑,就会直接对健康造成影响。所以,把人体的一些疾病,通过“想”给治好了,就是一件很“科学”的事了。
这种“心想”对人体产生的影响,在1990年左右的一本气功杂志上,曾有过这样的报道:当时,有一位美国的女士,非常崇拜梦露,她就把梦露的照片挂在房间,每天对着照片去想:我要变的象梦露这样美丽,这样每天都看一看,想一想,到一个月的时候,家人觉得她确实有些变化了,她也充满了信心,然后去拍了一张照片,放在梦露照片的下面,就这样她连续的去想,每个月拍一张照片与梦露的照片对照,经过了一年的时间,她拍的第十二张照片,已经很难分出与梦露的不同。这虽然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,但故事的背后是不是能够引发我们对“心想”效应的思考呢?后来,我根据这个故事创编了一个“气功易容术”做了推广,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。
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这种现象也有很多具体的应用,中医诊病中的“望诊”,相学中的“看相”,都是基于形气相依这一机理来应用的。既然是“形气相依”,“有其形必有其气,有其气必有其形”,那么,这两者有主次之分吗?1936年,虚云和尚准备重建南华寺时,对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提了十项要求:第一项就是:“这条曹溪的河流,由东边天王岭流出,绕到寺前,年久失修,沙石壅塞,河水改道冲向寺前,这是不好的,必须挑挖新河道,使之改道!”,时过不久,结果天降大雨,爆发山洪,竟使曹溪自然改了河道。后来人们把此事传为佳话,也许这就是天、地、人感应的真实写照。
在《周易 系辞》中载: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” 可见古代先哲认为宇宙中一切物质都是“气”的变化结果,只是所处的时空点不同,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而已,形气之间是相互作用的,而且难分主次。一种物质从阳性的角度看他属于阳性,从阴性的角度看它又会表现为阴性,维层角度不同,感受各异。这就有些象《金刚经》所讲的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了。这也与现代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是一致的,物质世界的微观粒子被发现具有波态效应,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。现代科学对于宇宙和生命的很多新发现,正在成为帮助我们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玄妙之门的金钥匙。
古代先哲们还发现了形与形之间,气与气之间,形气与形气之间的很多作用关系。例如成语:“铜山西崩,洛钟东应”,讲的就是:孝武皇帝时,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,三日三夜不止。就问东方朔,朔说:“臣听说铜者山之子,山者铜之母,以阴阳气类来说,子母相感,山恐怕会有崩塌,所以钟会先鸣。”这就是形气之间“同气相求,同频共振”的特性。
以上我把心、气、形之间的一些微妙关系,做了一个基本的概述。引用的多是对人产生良好作用的一些实例。那么,如果地形结构特殊、复杂,气场混乱或者散漫,也会产生一些坏的影响。如果生存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中,就会使人产生心神不宁、思维混乱等状态,导致的结果就是犯罪率高或者民风彪悍。还有一些地方,由于特殊的地形结构,造成了气机的流通障碍,反应在人体上就是某种地方病的发病率增高等等。因为中华文化的精微之处,就在于类象和变通,有了以上的了解以后,你在工作生活中去观察,就会发现很多微妙而有趣的事,她们之间都离不开心、气、形的作用关系。
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,储存有无数的宝藏,等待我们去发现,去开发,去应用。让我们一起品味传统文化,畅享智慧人生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