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思维:去“三毒”与养生的关系

生态康养897阅读模式

三毒,佛学名词,指一切痛苦的根源,即贪、嗔、痴。

“贪”是三毒之首,“贪”就是贪得无厌,就是得了还想得,它就像一个万丈深壑,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,永远不会使人产生满足感。有此一着就可使人陷入深切的“求不得苦”之中,使人终日在“求”中思索,在不满足中煎熬。

“贪”包括了贪名,贪功,贪物,贪色,贪利

五行思维:去“三毒”与养生的关系

等等。一切所贪的终极目标就是食、色,就是这种最基本的动物本能。孟子曰: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;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」人与禽兽之别竟是少得可怜的“几希”,这个“几希”就是摆脱了“贪”的动物本能的“仁、义”,人这种动物之所以高级,也在于对“贪”欲的掌控。如果,没有节度的放纵本能的贪欲,人与禽兽何异。

“贪”就是该得的得,不该得的也要得。你能够服务于社会,服务于别人,获取一种回馈,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。如果得了不该得的,或者是德不配位的去巧取豪夺,正能量就会即刻转化为负能量,作用于你的身心,就会使你疾病缠身,甚至罹遭大难,世间大难无不都是“贪”上所得。

“贪”就是没有节度,没有选择的获取、获得。这个过程就是“收脏”,病气、浊气一起收,最终就会成为一个“垃圾箱”,不但臭名远扬,而且还会很快腐化朽毁。

“贪”是阴水,水主智,走阴了的水就是智昏,就是利令智昏,为了贪欲而敢于蛇穴探囊,敢于剑锋舔蜜,这都是智昏的表现。阴水激发还会去克火,火主心神,主神明,心神被制则发疯癫,那些失神、发疯似的抢夺,就是所谓的“财迷心窍”的表现。

那么,“嗔”与养生有哪些关系呢?

嗔,就是恼怒,无故的打骂别人。这种状态就是心中藏着一股无名之火,不一定会发到谁的身上。

这种无名火的来源,多是由于自身心态不平衡造成的。受了某种不公平的对待,受了某种委屈,或者付出了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,这些因素都可以使人,产生内心的不平衡。还有就是看到一些人或事比自己好,就会心生羡慕,而后攀比想着超越对方,当无法超越时,就会生出妒忌之心给对方施加障碍,当任何障碍都没有影响对方时,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愤恨,这种愤恨就会转化成无名之火,一经引发就是恼怒、打骂。追其本源“嗔”与“贪”还是一脉相承的,没有得到某种满足就恼怒了,这就是“嗔”。

“嗔”的状态会使自己显得缺少涵容,缺少道德素养,恼怒别人的同时,即刻将自己置于了素质低下的境地,没能伤人先贬低了自己。如果伤了别人,别人就会远离你,不难发现那些整天恼怒,骂咧咧的人身边是没有几个朋友的。

“嗔”的状态会使自己的心脏,经常处于应激的状态,长此已久就会造成心神不宁,多梦失眠,心律不齐等心脏问题。所以,看淡名利,平衡心态,不但是一种修养,更是一种养生的需要。

什么是“痴”呢?

痴就是不明事理,就是不懂得人世间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之道。虽然生活在尘世间,却终日抱缺而自得,不管春夏秋冬,更不问别人冷暖寒凉,终日活在自我的世界里,对外界知识的封闭状态就是“痴”,“痴”的时间久了,不思改变就是“痴呆”。终日抱着个人浅见,听不进任何劝诫,就是“痴迷”。

“痴”就是缺乏灵活思维的表现,但并不是没有思维,只是抱守着“一根筋”放不下,而不能改变惯有的思维模式。当某一种理念占据了整个思维,对于其他的知识就无法纳入,看这个“痴”字,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“病”了,不懂得应该怎样思维了,不会辩证的去思考问题了。

也有一些人修行修的都不懂的应该怎样做人了,也是“痴”了。未成仙道先成人道,人道成而佛道成,仙佛都是人来做的。“做人”是修行最基本要素,那些背离了人道的“修行”,就是一种迷失在无明中的“痴迷”。

“痴”与“智”是相对应的,与五行水相应,水主肾,主骨,主髓,主脑。不明事理就是浑浊,浊水伤肾、伤脑,反应在身体上就是肾虚、骨病、记忆力下降等问题。脑要常用,肾要常摩,才是活水一片。思考也是调动肾气的养生方法,多动脑、多思考,化“痴”为“智”,方能健康长寿。

去三毒不但是修道的必由环节,更是养生之要,所谓修道首先是修身和修心,自古没有一个修道大成者是疾病缠身之人,修道的最基本效应就是健康长寿。

这真是:

除却三毒修梵天,心肾水火得安然,

大道不远在脚下,不为入圣亦延年。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19年8月20日 16:47: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