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老子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一章中: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”具有这么大作用的“恍惚”究竟是什么?“恍惚”在修炼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?怎样才能进入“恍惚”的境界?想必这些应该是几千年以来,每一个修道者都力尽企及的要务,因为“恍惚”里面有“道”啊,修道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觉道、了道吗?“恍惚”好象是个能够揭示“道”的真实面目的工具,如果真是这样,能够把握“恍惚”,那也就把握了修道的捷径,就能够避开那些盲修瞎练,直达身心解放的微妙圣境了。
从字面来看“恍惚”这两个字左侧都是竖心旁,那一定会与“心”有关,“恍”这个字,右侧是“光”,那一定也与“光”有关。这个“惚”呢?右侧是“忽”,这个字有迅速,突然,不注意的意思。我们把“恍惚”一起来理解,那就是:心中出现了光明,这团光明又会迅速的消失。这是个很难把握的瞬间,所以老子在这里用了感叹词“恍兮惚兮”。心中出现了“光”,而且稍纵即逝,这是什么状态?这不就是修炼中的“入定”状态吗?“入定”就是实现“灵我转换”的重要过程,“入定”就是一种无我、无为的状态,在这种高度的静定状态中,一团灵光,现于明堂,而后“其中有象”,这就是松、静、定、慧的修炼过程。这里的“象”是什么呢?简单点说,就是图像。在这种状态中,可以通过这个“象”的图像演示,映现出宇宙间万物的本来面目,这就是“道在其中”,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变规律和内涵就是得道。
看来“恍惚”还真是个好东西,我们怎样才能够进入“恍惚”的微妙境界呢?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,几千年以来为了练“恍惚”可谓想尽了办法。佛家修“明心”,道家修“性光”、“蟾光”,不管咋说,练“恍惚”得先把“光”弄出来,没有“光”,“恍”不了。所以,修“光”就成了佛道两家上乘修炼的秘中之密。
不论佛家的静修,还是道家的坐忘,其目的都是为了那团“光”,佛家把出现那团“光”称为“明心”,道家把见到那团“光”称为打开玄关。在这些修炼中虽然很多人有了“久坐必有禅”的体会和经验,但是受到传承的约束,历来真正得法的人确是少之又少。当年,菩提达摩初来东土,看到寺庙的憎人,每天都在静修室内坐禅,他着急的拿个砖磨起来,旁边憎人问他:磨砖干什么,他讲:要磨成镜子,憎人笑道:磨砖怎会成镜?他答:坐禅怎能成佛。禅宗讲究的是“明心见性”,每天都在打坐,却不明白目的什么,就是“恍惚”了,也会遁入睡梦之中,就是有“象”,也失去了“象”的意义。看来“坐禅”也是要讲究方法的,其中的奥秘不是坐的时间久才好,而是在“坐禅”的过程中是否有“象”,这个“象”是不是你需要的“象”,是不是“明心见性”之“象”。
“恍惚”的状态之中才能有“象”,“恍”是“象”的开始,“惚”是“象”的结束,“道”在“恍”与“惚”的过程之中。老子竟然用了这么直白的语言,道破了其中奥秘,真是越是真理越明了。
如果,我讲了这么多,你还没有明白什么是“恍惚”,有一个简单的办法,可以让你体会一下,类“恍惚”的感觉,那就是在入睡时,还没有深睡,在醒来前,还没有清醒的状态,在似睡非睡,似醒非醒之间,就是很类似于“恍惚”的状态,如有兴趣,此时你可以观“象”,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“恍惚”是“明心见性”的旋钮,“恍惚”是定能生慧的开关,“恍惚”是“灵我”转换的必由之径,“恍惚”是生命觉悟的不二法门,恍兮惚兮,其中有象,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,恍兮惚兮,道在其中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