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闲暇时间了,就会约几个好友聚一聚,坐坛论禅一番。近期的议题是:学佛的目的是什么?一个很大的课题,不记得是怎样开端的了,谈着谈着就谈到脱离六道轮回,往生极乐世界上了。这个目标基本上已经成为了,众多学佛的人终极目标,进一步追问往生极乐世界的好处,都会觉得那里没有痛苦,也没有烦恼,一切都能如我所愿,思食来食,思衣得衣的,有享用不尽的福报。如若真是如此,为什么《金刚经》又说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呢?
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,想笑又不敢笑出来,生怕坏了一些人对修炼的执着。如果到了极乐世界才没有痛苦烦恼,那你在这个现实社会里,就先得能够放下;如果极乐世界是一种享乐,那么我们还活在这里干什么?!极乐世界一定是真言不虚,但是绝对会「因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」如果学佛只是为了,死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福,活着时却不能够自律、自觉、自度,终日酒色财气环绕,成佛那一定就是妄想,金刚经云:「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」
也有很多人没有学佛时,还是一副很正常的样子,一学佛了就是终日的打坐念经了,不务正业了,不问世间事了,也不与朋友来往了,自我觉得好像很超脱了,这也不是学佛的本意,这都是学魔障了。佛法不离众生,众生离不开喜怒哀乐,众生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,佛法是世间的觉悟之法,是人觉悟本性之法。说白了佛法就是怎样做人之法,人成佛即成。如果终日困在怎样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福上,不明白佛的真义,不觉悟自性,生不出智慧,那就是着了成佛的魔,这就是所谓的「一念成佛,一念成魔。」
极乐世界的喜乐景象,是开悟了的人,也就是成就了的佛,心性所化。只要心中没有污垢所染,触处皆怡然自得;只要心中能博爱广施,所遇皆是慈睦祥和。这个世界就在人的本性之中,如若尚有人身之时,能够从修心做起,从爱人爱物做起,喜乐就会由心而生,当下就是极乐世界,何必熬到死后往生呢?
若果活着没能了道,没能觉悟,妄求死后再去成就,无异于痴人说梦,如是那样,就不会有“人身难得”之说了。宇宙万物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。”一切阴灵物质都不具生长之性,只能承载业力,在因缘的作用下,入于轮回之中。在1994年的一次组场带功中,唤醒了一个人的前世记忆,在特定状态中他自述了,在唐朝时期随军东征高句丽国的很多详情,战争结束后由于家中的变故,他出家修道直至终老。通过不断的两世场景穿梭,并且找到了前世与现世很多人和事的联结点。他经过了1300多年才又获得转世,还是一个在上世有几十年修道经历的人。可见能够转世得遇人身,就已经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。
陈撄宁先生在《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》第二十四首诗云:“打被虚空消亿劫,既登彼岸舍舟楫,阅尽丹经万万篇,末后一句无人说。”
又自注曰:
“或问:‘既登彼岸舍舟楫’,末后一句,究竟如何?是不能说乎,抑不肯说乎?
答曰:古人不肯说耳。
或问:何故不肯说?
答曰:恐根器浅薄之人闻而惊骇,遂致失其信仰心耳。
或曰:先生之学,素以彻底见称,今日何妨相告。
余曰:君勿惊骇。
或对曰:决不惊骇。
余曰:有几分信仰?
或对曰:有十二分信仰。
余曰:可矣,既登彼岸舍舟楫,再入轮回做众生。
问者默然含笑而退。”
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。陈先生短短百余字,吓傻多少修道人。“既登彼岸舍舟楫,再入轮回做众生。”那修炼的意义何在呢?什么时候才能够尽享极乐呢?修炼的意义就是为了,获得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。其实能够重入轮回,能够再次得生人身就是极乐,还有多少阴灵存在于万劫不复之中,在黑暗中饱受煎熬,你已经身处这个光明世界里了,难道不是一种极乐吗?有这一次的人身所得,一定是在前一世,曾经做过很多好事,有了正能量的大量积累,生命质量才有了提高,今世能够报还人身即是如来。剩下的就是拂去后天沾染的杂念污垢,即可显出如来本性,所以,重入轮回又何妨。
这就是:
天堂地狱一念间,就怕眼迷看不穿,
身在极乐寻极乐,奥妙就在颠倒颠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