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思维:尊师重道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

文化传承1,324阅读模式

五行思维:尊师重道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

 

中华文化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一,是唯一一个能够延绵五千多年,源流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。中华文化不但塑造了东方这片热土上的中华民族,她更是在一些历史时期引领了世界文化的发展。不但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,在历史上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,在西方哲学思维中也有东方阴阳辩证的智慧闪光。中华文化的根虽然立足东方,但是她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整个人类的,在中华文化的灵魂深处,甚至没有东西方之分,没有内外之别,只有博爱与平等,只有仁义、礼让与真诚,也许这些有益于人类发展的良好品格,才是中华文化延绵五千年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。

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很像是一部抗战史,从黄帝战蚩尤到五胡乱华,从北蒙灭宋到满清入关,一次一次的民族危亡,都没有使中华民族陷落,相反她却都会凤凰涅槃般的再一次重生,而且会还会换发出新的生机。这里面有东方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,也有中华文化中阴阳五行的包容性和变通性的作用,才使得中华文化历经无数战乱与多次灭国,也能够传承下来,流转下来,还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,这是中华文化之幸,也是中华民族之幸。

在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流转过程中,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就是无数的先师先哲们,由于他们大量的心血付出和艰苦努力,才换来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博大与芬芳。任何文化的缘起都有其历史渊源,无数的先师先哲在中华文化的流转过程中,首先起到的就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,在继承中发展,在发展中创新,在创新中启下。这种看似简单的过程,对于历代先师来说,却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,甚至为了获得一点新的感悟,终其一生上下而求索。文以载道,理以传神,在承载中华文化的字里行间,言谈话语中,更多承载的是一种民族精神,是历代无数先师思想智慧凝结而成的强大场能,这种场能所涵盖的规范、理念就是道。如果能够明白了这些,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,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。

尊师不但是一种做人品德的表现,更是一种继承法脉的基本条件。“天雨虽沛不润无根之木,法脉流转普度有缘之人”,尊师才能够承载到法脉的源头,才能够感应到无数先师场能的加持。所以,历代先师在文化传承中,对于尊师的要求已经不仅视为一种道德品格了,更重要的是把尊师,变成了一种修炼能否获得精进的必备条件。密乘佛教的本尊法就特别强调了上师加持的重要性;在净土宗三大经典之一的《观无量寿经》中云:人以恶应堕恶道,命欲终时,地狱众火俱至,必有火车来迎;甚至历代先师为了规范弟子,在一些经典中还加入了一些“天道惩诫”的思想,例如:在《墨子·法仪》中提到:“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,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。” “爱人利人者,天必福之;恶人贼人者,天必祸之。”用这种惩恶奖善的福祸观念来警戒弟子学人,使其在尊师的同时,克己守礼,知行合一,身心更合于自然规律,把弟子学人从尊师引渡到重道的更高层面。

后来在《汉书·高帝纪》中提出了“顺德者昌,逆德者亡”的这一宏观理念,这种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,违逆道德的就会遭到灭亡的认知观念,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发展,经过历史的积淀,这一观念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圭皋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不难发现,那些能够传承下来的,能够发展起来的文化思想和文学作品,都是弘扬正气的,都是引领人类社会不断积极向上的。或许,这就是重道的体现,得道者而多助,失道者而寡助。

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源流传承过程中,为适应时代的发展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会形成不同的流派,出现百花齐放、百舸争流的现象。那些独具特色的流派的创始人或传人,为了保持本流派的特色和纯粹性,也会对这一文化流派的传承进行规范和约束,这就是传承制度的出现,尤其是在佛教、道教、武术、气功、中医等领域传承制度尤其重要,传承制既维护了流派体系的纯粹性,又能够使得这一文化体系薪火相传法脉不断,源远流长。

在文化源流的传承过程中,那些觉悟者在传功授法时,也会不断的提及一些法诀的出处和来源,会不断的引经据典,这里面不但是尊师的表现,更是一种法脉场能的继承,能够把先师的场能传承下去,肯定历代先师的心血付出才能够法有所依,尊崇历代先师的智慧结晶方能够法有所应,在无数历代先师强大场能的加持下,才能够法有所用,这就是尊师重道的奥妙所在。尊师重道就是一种修行,尊师重道也是一种功德程序,尊师者与师相应,重道者与道相合,尊师重道而天人合一,尊师重道而身心俱慧。到这时才能够通过克己修身,进入到了功德兼备的精进阶段,通过品行的合道,以获得德高而功高的最终成果。

这就是在中华文化源流的过程中,尊师重道的重要作用。尊师重道如同有源之水,她不断的推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让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发展创新,在造福中华民族的同时,造福人类,福满人间!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19年8月21日 10:05: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