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思维:人性、灵性与佛性

生态康养1,887阅读模式

五行思维:人性、灵性与佛性

什么是人性呢?简单的讲就是人这个物种在社会环境中,所表现出的品性特点。拆开人性就会发现其中还包含了习性、禀性和本性,人性之所以复杂,就是其中的习性、禀性和本性,因为量化作用不同,所表现出的品性特点就会有不同的反映。

本性即生命的原本之性,也就是先天之性。从孔子提出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到孟子的性善论,都认为人性是本善的。但是荀子却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发现,人性有善的一面,也会有转化为恶的可能,进而强调对于人性具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。性善论注重了人的道德修养的自觉、自度,性恶论则强调了教化和引导,对于人性完善的重要作用。

在《孟子·告子》中,告子提出了“性无善无不善”的人性论,他用水作比喻说:“性,犹湍水也,决诸东方则东流,决诸西方则西流。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,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”。他又提到:“生之谓性”,“食色,性也。仁,内也,非外也。”从孔孟到告子等先哲对于人性的论述中,不难发现人之本性的起端,都是从生命诞生开始的,从呀呀善恶不辩的婴儿,到后来成长过程中的趋善趋恶的变化,这种人性的变化,已经不是生命的原本之性,而是已经融合了后天禀性和习性的综合表现,这种表现是复杂的、也是多变的。

生命的原本之性是至善的,是纯粹的,是利他的,是博爱的。但是这种本性从生命初始就会受到父母遗传、宇宙动变气场等因素的影响,这种影响产生的作用就是禀性的形成。禀性是在生命形成的过程中,与生命体本身同步产生的,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,“江山易改,禀性难移,”说的就是这个事。禀性的影响在生命的婴幼期,因为其“衣食无忧”,表现的不会太明显,常常表现出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的状态。但是随着生长环境的改变,生活压力的增大,禀性常会显露无遗,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,就会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两分。伊索寓言《小山羊和狼》,讲的就是性善的小山羊与性恶的狼相遇的故事。

人性是多变化而又很复杂的,这里面除了禀性对于本性的影响,还有后天习性的作用,习性形成于后天的学习、认知,生活习惯,成长环境等因素。习性可以影响禀性,这就是荀子所提出的,人性的完善需要通过后天教育的重要性,这也是通过后天因素来影响先天因素的根本方法。但这种改变是逆行的,没有顺应人性中禀性的作用恣意而为,而是必须有约束,必须有压力,有付出,遭常人不能遭的罪,受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,甚至还得颠覆常态的理念和本能的物欲,最终百忍成金,才能实现生命质量的脱变和升华。历来那些人生有大成就者,无不是能够克己奉公,积极拼搏的典范。这些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,而改变了禀性对生命的影响,通过这种逆变而不受禀性的束缚,让生命发挥出了本性的作用。

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,这句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着大道之理,国家如此,社会如此,个人亦如此。只有艰苦奋斗,只有努力付出,物质能量才能够得到积累,最终才能够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脱变。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习性(努力)的调控,而影响了人性中固有的禀性。

那么,什么是灵性呢?灵性就是习性和禀性能够与本性相共振的灵慧状态,常以灵空、灵觉的灵性思维示现出来。这种状态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灵感,在科学研究上就是创造发明,在运动技击上就是超能、超越,在战场上就是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。灵性在任何领域里都可以获得展现,能够形成灵性思维的个体,都是相应领域里的佼佼者。灵性就是习性、禀性与本性的合一状态,进入这一状态的简捷方法就是: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,来改变禀性的影响,从而回归本性。

本性与佛性有什么关系呢?本性即是佛性,亦是天性,即生命的本有之性。这种性既在人,也在物,万事万物皆备其性,只要物成、事成,其性即已存在。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生成毁灭,都是本性的作用,本性无处不在,只是因缘不同而表现各异。

这样,我们把人性中的三个重要元素拆分开进行了描述,但是他们又是一个综合的复合体,由于量化的不同,而使人的品性表现各异。当其三者能量较均衡,遇到问题需要决策时,他们之间就会出现辩论,这种辩论常在人的脑海中喋喋不休,甚至使人寝食难安。当承载物欲的禀性,占据上风时,往往就会做出损人利己的错误决断;当习性能够影响到禀性,共同趋向于本性表现的时候,往往可以获得理性,就会做出利他利己,甚至舍己利他的正确决策。这就是习性、禀性和本性,在人性中的作用关系,三者时时刻刻都在相互作用着,辩论着,相互影响着,在这种作用中,习性和禀性,渐渐的合于本性,这个过程就是生命质量的提高。

不被遮蔽本性的生命,才是纯粹的、至善的。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19年8月21日 10:13: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