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思维:浅谈《易经》对中华文化源流的影响

周易直解1,152阅读模式

五行思维:浅谈《易经》对中华文化源流的影响

《周易》是《易经》与《易传》的统称,《易经》由八个方位组,每个组八个卦,共六十四个卦象组成,每个卦都有具体的卦名,和对这个卦进行解释的卦辞和爻辞。《易传》则是孔子及其弟子对于《易经》中一些难点、重点的解说,其中包含了七个部分,共十篇文章,被后人称为“十翼”。

关于《易经》的起源,由于先秦文化的断流,一般认为是伏羲“观天文、察地理”画出了八个先天卦象,后来周文王推演伏羲八卦而成后天六十四卦,并注写了卦名、卦辞和爻辞,到春秋时期孔子与其弟子注写了解读《易经》的《易传》。这样《周易》历经了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”,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逐步得到了完善,《周易》是上古到春秋时期中华先祖文明智慧的结晶。

那么,周易是讲什么的呢?庄子说:“易以道阴阳”,孔子则说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可见在圣人的眼中,周易的实质是讲阴阳的,但是纵览《易经》全篇却没有对于阴阳两字的专门论述,这正是易经的精深之处,讲事物的变化规律于卦象、卦辞和爻辞之中,从自然规律入手却不直言,让慧者自悟,“善为易者不占”荀子看明白了这点,而引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。由于《周易》是讲自然界事物运变规律的,所以《周易》的出现对于后来的哲学、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等产生了极大影响。

老子在《易经》的影响下写出了《道德经》,在《老子》第四十二章云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不正是周文王的后天演卦方法吗?周文王的后天演卦过程,也正是被现代科学证实了的宇宙形成的过程。孔子得《易经》而知命,提出了“五十而知命”,“君子居易以挨命”的知命观,从而形成了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。

在战国时期,鬼谷子根据《易经》反应事物自然规律的这一特点,应用动变取象的原理,创造出了铜钱摇卦这一起卦方法,把《易经》中的六十四卦用于了占筮,这一创举为《易经》的社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《易经》有了《易传》对一些难点、重点的解读,犹如插上了翅膀,从春秋时期开始得到了迅速推广。自汉代武帝开始,把《易经》、《易传》合为《周易》,与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并为五经进行了教育推行。在汉代发展出了以卦气说,五行说,纳甲说为主导的象数之学;到了魏晋、唐代发展了“玄学”;到宋、明时期则形成了理学派、数学派、气学派、心学派、功利学派五大学派。在历史长河的风云变幻中,《易经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,并逐渐明晰了《易经》所涵盖的象、数、理、占四大作用和特点,使《周易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。可见《周易》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,是血脉交融的,五千年的文化早已深深的烙印在了,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。

《易经》揭示的阴阳观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,也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。东汉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则更是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,明确了中医用药的原则。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,把阴阳学说发展为六经学说,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,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。

由于《易经》所涵盖的学科面广且精深,在后世的解读过程中,理学派看到的是宇宙大道自然规律,象数派看到的是阴阳交变数理变化,占筮派看到的是体用生克吉凶悔吝。《易经》就象是一座雄伟的高山,不同的视角会发现不同的风景。因此,在对《周易》研究的过程中就衍生出了一些不同的学派。

随着《周易》的推行,《周易》也很快与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。雅也可谈易理究宇宙大道,俗可以玩占筮测吉凶成败,这就是《周易▪系辞》所说的:“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”就这样《周易》成了一门雅俗共赏的学问。

在一些历史时期,学习《易经》掌握《易经》,几乎成为了一种学界的共识。唐代孙思邈曾说:“不知易,不足以言太医”,宋代王应麟在《通鉴答问》中称:“盖易之为书,兵法尽备。”《易经》就是这样一部奇书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社会的不同领域都能够从《易经》中获得给养。

后来,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又将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四部儒家经典编纂在一起,与前面的五经共九部儒家经典,构成了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《四书五经》,并逐步的成为了普及教育的必修课,成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载体。

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《周易》的发展历程,不难发现《周易》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。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,各个层面都有《易经》的影子,不但涉及到哲学、自然领域、社会领域,在中医、农学、历法、天文、武术、修道等框架内,都贯穿着易学思想,所以《易经》在近代被公认为“中华文明之根”。

既然《周易》对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深远,为什么又被称为卜筮之书呢?在《系辞》中:“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”并进一步解释道:“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”、“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”、“《易》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”由此可见在圣人的眼中,《易经》的确是一部具有占筮功能的书,但是“有圣人之道四焉”,占筮只是周易的“用”,能够了解卦辞爻辞讲的是什么,明白宇宙万物的运变规律,知道万物类象之间的作用关系,这些就是《易经》的“体”,体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,四者完备,才是“圣人之道”。这就不难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招生,为什么直接从《易经》与预测学入手了,因为能够把《易经》的“占”用的好,自然会涉及到“象、数、理”几个方面,从预测入手研究《周易》,才是这门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。

几十年以来的《周易》研究,几乎呈现出两极分化之势,庙堂之上研究易理,江湖之远忙于占卜。致使对《周易》研究还停留在整理文献,翻译卦辞爻辞的阶段,也许就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当,造成了《周易》研究的迟缓不前。

《周易》如果缺少了科学的应用,就失去了她的的灵魂和价值,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招生简章犹如早春里的一声春雷,加快了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和步伐,我们期待着《周易》研究的春风再一次的吹起,让中华文明再一次照亮世界。

 

 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19年9月10日 18:25: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