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是什么?智与慧有什么不同?
在《五行大义》中:肾水之精,智者进而不止,无所疑惑。又云:肾为作强之官,技巧出者,智必多能,故有技巧,功则自强不息也。肾为先天之本,是生成生命的本源,是人体内气圆转的动力之源,肾又主骨,主髓,髓又通脑,大脑得益于肾水之精的滋养,所以让人智能而多巧。智力常表现为思维敏锐,能够强记博识,甚至过目不忘,如果稍有努力,轻易获得高文凭,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。这些人通过较强的记忆力,很容易形成知识储备,而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。智力是先天的肾水之精,转化为后天脑力的表现。如果思想固守僵化,满脑子的条条框框,脱不开概念定律的束缚,就是死水一潭,知识得不到转化,就很容易变成书虫、书呆。所以,智力不代表智慧,有时候智力过高,唯水独旺,旺则克火,反而造成情商过低,表现为大智若愚,或者说不懂世事人情。
智力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条件,可以通过学习,实践,实现知识的积累,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奠定基础。但是,这种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,也不是必然的。获得知识的途径一般可以分为学而知之,思而知之,生而知之三种途径,其中生而知之者上,思而知之者中,学而知之者下。生而知之的代表人物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,他在《坛经》中,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,而被常规思维的人广为质疑。慧能住世说法四十年,接引学人除随机点化外,还经常引经据典,怎么会目不识丁呢?心性的觉悟与后天的学识没有必然联系,心性无杂,纯粹自然,万物之理既能了然于心,生而知之者上,就是这个原因,生而知之属于慧的范畴。思而知之者,就是通过思考也能够通晓事物的原理,明白其中的因果和规律。一般分为:横向、纵向、纵横、发散、全维五种思维模式,思维模式决定了通过思维获得结论的层次,思维模式越广泛,获得真理的途径越简捷,思维也是获得智慧的最简便方法。学而知之,就需要通过强记博识来获取知识,正如程子云: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,五者,废其一,非学也。如此这般历经无数寒暑,也能终成学问。
智慧是智力与慧力相结合,那么,什么是慧力呢?
慧,就是能够通晓一切事物真相。其程度的不同,就是慧力的大小。这种能力来源于哪里呢?《五行大义》有云:心藏神者,神以神明照了为义,言心能明了万事,神是身之君,象火。也就是说,这种能够自然明白问题的能力,来自于心神。也就是《内经》中讲到的:“心藏神”,“ 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”《灵枢·本神》也说到:“所以任物者为之心。”心是能够对外界客观事物作出反应,并可以产生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脏器,其所反应出的结论,往往是最客观的事物真相,这是心神的一种本能表现。智慧就是在储备知识的基础上,对事物真相,所产生的客观直觉。
慧有三个来源,即冥思,灵感,觉悟。冥思就是思而知之,在思考的过程中,突然想明白了,这就是开慧了。灵感,就是一种感觉,这种感觉的产生,不需要任何的条件作为参照,就能感觉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或者结果,或者应该怎样去做,跟着这种感觉走就是正确的结果。觉悟是生而知之,是慧力的高层次表现,这种状态下不但能够明白一些小问题,还能够明白一些大问题,甚至对于宇宙事物没有任何疑惑和障碍,这就是彻底的觉悟。慧是智的翅膀,智是慧的助力,智与慧的结合,是社会文明的枢纽,是创造万物的开端。
现在把智、慧与心、肾的关系整理如下:
肾—水—智—大脑—记忆—知识储备
心—火—慧—神明—悟性—创造发明
心肾相交——水火既济——产生智慧
这样,也就很容易明白了,智慧是水与火的交融,是后天知识与先天觉悟的碰撞。这个过程所反应出的结果就是智慧的结晶。
智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,水与火必须是纯粹的,阳性的,积极的,向上的,利他的,必须是建设性的,只有纯阳的物质,才能够碰撞出灿烂的火花。如果这件事掺杂了利益追求,水就失去了纯粹,就变成了阴水,思维就会变得很狭隘,表现出利令智昏的状态。如果是为了图慕虚荣,火也会失去灵性,就会变成阴火,让人不再敏锐、觉悟,从而做出错误判断。
名利与智慧的关系,整理如下:
追求名利—遮蔽智慧—愚昧不化
淡泊名利—开慧觉悟—明心见性
那么,聪明与智慧有什么不同吗?
常有这样的说法:小聪明,大智慧。聪明是对已知事物的掌控,智慧是对未知事物的领悟。聪明才智多体现在三维空间,智慧觉悟多体现在多维时空,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。正如红楼戏言: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何故?小聪明看明白的是眼前,大智慧觉悟到的是远方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