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性的善恶之辩,也许从人类文明初始就已经展开了。在孟子强调了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”之后,荀子却提出了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。”的论断,瞬时间,就把人们对于人性美好的憧憬摔的粉碎。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,几千年以来,此中之辩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,由于立论观点的不同,出现了性善论、性恶论、有善恶论、无善恶论等学说,莫衷一是。在特定环境的作用下,善与恶是不确定的,彼时的善也许会成为此时的恶,此时的恶也许或成为彼时的善,由于人性的多变和复杂性,让立论观点也难以确定,对于人性的善恶,见仁见智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那么,什么是善与恶呢?从文字的象形结构来看,“善”字是:不吃被绑缚的羔羊,也就是垂手可得的美味,也不去侵占它。这种行为的表现就是善,就是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。“恶”这个字则表现为:心上有一个张开的大口,终日想的是捕获和得到,通过得到来满足内心的欲望。善是利他的,恶是利己的,这就是本质的区别。
虽然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但是为了维持生命形态的生存,就必须获得生存的必备条件,不得不“异于禽兽者几希”起来。在生存的过程中善与恶反复交替,人性的善与恶成为了一个矛盾的共同体,同生共存于一个独立的生命形体之中。
人性的产生,伴随着生命的形成就已经开始了。生命的起点必然有造就万物的宇宙能量的参与,这种能量所表现出的就是天性,或者叫本性,这种能量物质是纯粹的,会使人表现出善、博爱的一面,天性是人性中最为自然的特性,往往会被不自觉的引发出来。当承载生命的胚胎形成,就需要获得母体的能量输入,这就是禀性的开始,在母体内会禀承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,诞生时还会禀赋命运和因果的作用。禀性的作用会让人性表现出恶、自私的一面,还会使人身不由己,在挑战命运中屡屡受挫。从广义的层面来看,天性是人性的自由与升华,禀性是人性的束缚与堕落。怎样来调节这个矛盾的共同体呢?这就是习性的参与,习性就是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,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模式特性。也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调节天性和禀性之间的关系,当习性的砝码偏向于天性就会表现善,偏向于禀性就会表现出恶。正如,王充在《论衡》一书中记载:“周人世硕,以为‘人性有善有恶,举人之善性,养而致之则善长;恶性,养而致之则恶长’。”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、康德等人也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。
这样,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,人性是由天性,禀性和习性构成的,其基本特征表现为:
天性的特征:纯粹,博爱,无私,奉献,至善。
禀性的特征:混杂,狭隘,自私,索取,至恶。
习性的特征:教导,转化,培育,成长,完善。
在这三个特性里面,天性和禀性是无法选择的,只有习性是可以掌控的,也就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主观能动性,能够反作用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。人性的养成既要尊重客观规律,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,通过主观的努力来调节禀性对人性的不利影响。这个调节的过程就是习性所表现出的,通过教导,转化,培育,成长,最终达到人性的自我完善。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自我救赎,通过习性来优化禀性,从而实现天性的回归,这不仅仅是弃恶从善,更是一种生命的升华与解放。
综上所述不难发现,习性就是善与恶的枢纽,习性是生命状态导向善恶的重要条件,这也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。通过后天教育尽早的使人形成一套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,建立一套自律机制,才能约束禀性产生的不良影响。在一些特定环境中,人性中的禀性会随着习性的改变而发生改变,甚至变的恶劣而扭曲。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,所有人都被深深卷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无法自拔,不管是虐待者还是受虐者,甚至于主持实验的教授也被卷入其中,成了维持他那个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。在一些不法活动中,往往会通过洗脑,首先膨胀人们禀性中的欲望,使其压抑住天性中的博爱,然后就可以让人不择手段的为私欲去奔忙了,这些都是禀性失去控制带来的影响。
人性中还有一种很古怪的酸葡萄心理,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,得不到的东西总想毁掉,这就是禀性中自私意识产生的保护行为,为了个人利益不遭受外来强大事物的影响,就会不断产生对于这些事物的否定。对于那些弱于自己的事物,则会表现出关爱,来体现自己的强大,使自己的利益得到进一步巩固。一些人了解到这个特性,为了成功就可以通过示弱来获得别人的帮助。也有一些肆意张扬禀性的人,因为逞强、炫耀而遭受打击,甚至被毁灭。
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,就可以让禀性中的不利因素受到制约,从而使人的天性得到进一步发挥,表现出博爱与奉献。以环境因素主导的习性,是造就人性向善、向恶的关键因素。当某一天你突然发现,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,是什么让你发生了改变?就是环境的习染,在潜移默化中,改变了你的观念,改变了你的行为方式。所以说:心随境转是凡夫,境随心转是圣贤。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也是讲的这个道理。古代先贤们认识到了,环境习染对人性向善向恶的作用,才有了当年的孟母三迁,而后有了孟子的高尚品德。
人性中的善与恶,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。恶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,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机。在佛家看来即使屠夫也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,极恶之人只要能够幡然醒悟放下禀性,天性的慈悲就会立时展现出来,历史上不乏极恶之人转为善人的实例。善良的人也会有私欲存在,只是由于自我克制而使其不能发挥出来。人性中善与恶的平衡点就是社会文明的制约,社会文明程度越高,两者的关系就会越加趋于平衡,使人类行为既能满足基本的物性需求,也能够合乎社会发展准则。反之,社会文明程度越低,就会表现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,人类表现出动物的本能,出现掠夺和战争。
人类虽然也有动物的本能,但是却具有动物不具备的习性选择,这也正是人类生命的高级所在,“君子不立危墙之下”,如果能够通过习性的培养,建立起一套克己自律机制,能够自我约束禀性带来的不利影响,何危之有?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