炼养精要:怎样才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老师?

生命探微972阅读模式

炼养精要:怎样才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老师?

宣化上人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浅释中提到: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时临末法,众生福薄。明师难遇,正法难求。” 上人是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,一个觉悟者的眼中看到了尘世的因果,看透了事物的真相。我们这些常人,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的明白老师,学到一些正统的方法,还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。

学习到一定阶段,依靠自我的领悟,再也无法精进了,就会希望找到一个,能够帮助自己进步的老师给予指点,这是每一个好学上进的人的基本想法。但是好的想法不一定获得好的结果,因为师者有名明之分,也有真伪之别。这就是人性被物欲绑架之后,就变得善恶兼容起来,善的背后往往还会隐藏着恶,你若不能辨别就会误入歧途。

那么,什么是“师”呢?韩愈在《师说》中讲到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也就是说:能够称之为师的人,是给人讲解道理,传授技能技术,并能够解除学生疑问的人。这些人会有那些表现呢?正如陶行知先生的那句名言: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,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,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,较高的文化水准外,更重要的是,要求师者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。

为什么会对老师的要求,需要更高的道德水准呢?因为老师不但是一种文化思想和技能的传授者,更是一个实践者,老师在教诲、引领别人的同时,首先得做出表率,做出榜样,这就是需要为人师表。老师是一种文化思想的继承者和传承者,肩负着这些文化思想,能否源远流长的历史重任,如果为人师者,嘴上说一套,自己却另行一套,那就会成为道貌岸然的伪师,这已经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了,恶劣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种文化源流的断脉,这就是历史上对老师的品行,要求比较高的重要原因。历史也是最公正的,也常把那些博学又身正的老师称为:德艺双馨。

宣化上人为什么说“明师难遇”呢?这就需要知道,什么样的老师才是“明师”。明者,日、月,阴阳也。就是说能够了解某个问题表里之间的关系,既能够看透表面现象,又能够通晓其内涵,对这个问题了解的极其透彻,没有了任何疑虑,是为明白。能够把一些问题讲解的透彻、明白的人,才可以称为明师。古人是特别尊崇明师的,在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勤求》中提到:“由此论之,明师之恩,诚为过於天地,重於父母多矣,可不崇之乎?可不求之乎?”,因为父母给予的是一个肉身,明师给予的则是性命重塑。但是明师确是可遇而不可求,因为你能够遇到的大多是“名闻遐迩”、“誉满人间”的一些“名师”,此名非彼明也。这些盛名正是那些“明师”所最为忌惮的,因为“盛名之下,庶几无虚,”“誉满天下者必谤满天下”。所以那些明师对于名气的加临,唯恐避之而不及。由此,这些明师反而成了最没有名气的人,一些泛泛的常人,你的着眼点全在那些包装的堂皇华丽,声名远扬的庙堂之上了,怎么会遇到那些平淡似水的明师呢?

世间有两种爱是最真切、最无私的,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,和老师对学生的爱。父母之爱,希望子女健康成长,继承家风,壮大祖业;老师之爱,希望学生学业有成,传承法脉,光耀先师。这两种爱都包含着,对于后辈的无限期望,是最至纯、最无私的爱。真正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,就会掰碎了、柔细了的去阐述一些问题,就怕学生没有学明白,既不会敷衍也不会隐藏,还得及时的回复学生的疑问,这才是一个真正老师的作为。

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师,给予自己一些阶段性的帮助,是修炼能否进入上乘阶段的重要因素。但是,到上乘修炼阶段时,就不是学生可以找老师了,而是老师找学生,到最后还会变成以法为师,依法不依人。当年王重阳来山东找弟子,从开始的数百众学徒中,仅筛选出了被后世称为“全真七真人”的七大弟子。为什么上乘修炼需要选人呢?这里有三个重要因素,一个就是品德,二个是慧根,再一个就是悟性。这里面慧根决定了能否很快入门;悟性决定了能否融汇贯通、练功精进;品德决定了最终能否成功。这三点是进入上乘修炼的必备条件,缺一不可,所以,为了这个修炼的成功,老师就得把把关了,上乘修炼不是任何人想学就能够学到的。

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、无私的、明白的老师是修行之大幸,真传往往就是一句话,一句话就可能会使你茅塞顿开,少走几十年的弯路。世间万般法门,绕来绕去也绕不出大道之理,颠来倒去也离不开阴阳五行。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脱不开一个“理”字,任何的法脉诀窍都离不开一个“通”字,只要能够穷理格物,必能一通而百通,处处皆光明,到那时,道不远矣。

继续阅读
 
  • 本文由 易 麟 发表于 2020年9月2日 11:29:25